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送友人》评课

日期:2021-04-26

这是《送友人》评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评课

《送友人》评课第1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送友人》评课第2篇

“送别”诗唐诗中的常见主题,通过抒写离别情绪,表达深情厚谊。

哪两句集中表现了送别之情?

生1:中间两联

生2:后面两联

有分歧很正常,老师比较赞成1的说法

(你我)此地一为别,(君似)孤蓬万里征

老师在检查大家抄写中发现有同学把孤蓬写成孤篷,为什么李白用草字头?

生:孤蓬是种植物,干后断开,遇风飞旋。篷是帐篷

是帐篷嘛?李白生活在唐代

生:

(分析船和草的境遇的不同)

可以把孤蓬变为飞蓬吗?

孤蓬的孤是说他一个人

孤只是说数量少吗?如果是那么可以写一蓬。

1说明李白比较孤单

由此可见诗人的处境和孤单,一起读出这两句里的感情。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词语之间的关系,齐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为什么要把浮云和游子意,落日和故人情放在一起呢?

浮云( ) 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1浮云和游子意有关系

怎么联系起来?

1浮云飘飘游子意

飘飘逝形容浮云的,能不能说一个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1好比,恰如

浮云……好比游子意,落日……恰似故人情,把省略的地方补充出来。

1浮云飘飘好比游子意,落日遥遥恰似故人情

你说的很美,但是你也像诗人一样说的很含蓄。能说直白点吗?

1白云的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的悲苦

夕阳倚山而下就如同古人的情意

接下来我要问句与句的关系了,此地句和孤蓬句有啥关系?

齐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女生:浮云游子意,男生:落日故人情

后面一联意向多了,说明什么?心思复杂了,情谊多了

为什么老师要安排这么读?

浮云和落日是假的吗?可能是他信手拈来的。

化无形之情为有形之

1物

还有可能是更大的

1景

聚焦首尾两联

有哪些信息?

李白不止语言运用能力很强,他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把“青山”“北郭”圈出来,还有“此地”。(黑板上化了青山北郭和白水,用一个小人标注李白所在位置)

板书:

郊外送别

临别寄语

对友抒情

马上挥别

同题比较: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什么感觉?

1霜和苍苍有伤感

李白的这首从青山白水等词没有看出伤感,只有不舍。

小组合作表演李白想说些什么,怎么做的?

(两组女生表现了很不舍的离别场景)

李白是个大诗人,你们表演的看起来有些琼瑶,有没有爷们儿间的离别

与其不舍缠绵,不如各自天涯,各自精彩。很潇洒的离开,这种潇洒是真的不在乎吗?可能是一种假装,所以是:潇洒又不舍

总结:从情感进入,字词选择,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

苍郁:说课《橘逾淮为枳》

1、文和言如何找到完整的统一,从课题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预习:思维方式,根据这篇文章,你自己设计预习。由此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3、重视朗读:读比说的效果好。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散读

4、关注学生侧重引导:

5、问题——怎么把文言结合,楚王是如何故意针对晏子的?

从那句话中哪个字词可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标题入手,读题解题——学生朗读并解释题目

初读课文:

找到与标题相关的语句。

体会晏子的情感态度。——圈画字词,品读语句体会晏子的情感态度。

研读课文:

找到晏子产生这样情感态度的原因。——读前文一到四段,找到原因。

品读课文:

探讨楚王是如何故意针对晏子的?——小组圈画讨论重点字词。如善。分角色朗读课文比较关键语句。

细读课文:

分析晏子的回击,感受语言上的习辞和行动上不失礼节。——语言上类比说理,转移重点。行为上不失礼节。

评课:

杨泰教研组长:

律诗可以通过截句的方法变成绝句来体会。

首尾连在一起,体会诗歌中景物的运用。

从练字开始,用换字法,比较体会。跟我们平时的直接问:这个字好在哪里️艺术很多。

关注练词,采用补字法。

关注句与句的内在逻辑。

熊黎鸣:

诗歌语言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情感美是我们着重要去琢磨的。抓住了语言形式之后是否可以进一步的组合?可否把孤蓬和万里进行组合?同一联中词与词的组合呢?第二联是情感的单向表达,第三联是情感的双向表达。

楼老师:

诗是韵文,只有读起来才有感觉。律诗绝对是押韵的,听起来不押韵是古音的为题,押韵押几个呢?

读诗歌的章法。孤蓬不是最典型的。横,有组合的意思,绕,千回百转。

一步步搭桥让学生自己能赏析。比如对仗,前工整,后又不工整。为何如此?不是一定要求答案,而是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种唤起。可能是一种心境的变化,内心之前还是比较沉重的,后面在交流中放松了,想通了,洒脱了,就豁达了,所以“挥手自兹去”。

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诗歌背后的“自我”。

诗歌有密码,你我希望成为解密人。

《送友人》评课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