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

日期:2021-04-23

这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第3篇

学情分析

之前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木兰诗》《陌上桑》相对兴趣浓厚些,至于写景的就有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了;这段时间欣赏学生的日记,有些替无话可说的学生着急呢,所以萌生了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与写景结合起来的想法,姑且试试看哈。写在这里的,已经是教学实录了,绿色字迹部分是课堂上临时调整的环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籁 磬;

(2) 提高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 通过观察、想象、欣赏、思考和表达提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音韵美;

(2) 感受自然美。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目标2(2),目标3

2、 难点:目标1(2),目标2(2)

课时安排:1课时(早自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

秀英(学生),你昨天在日记里描绘了早晨的景色,很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秀英念自己的日记。

提问:你觉得这样的早晨美不美呢?美在那里呢?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其中作者的见解不错:早晨的光与影的变幻很神奇,早晨给人新的希望。

(教者点拨)给予发言的学生鼓励或适当的肯定。

今天,让我们追随常建的目光,来欣赏一下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

板书课题及作者:《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二、简介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曾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三、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教者点拨)语速要比平时说话和朗读白话文舒缓些;

磬,念qìng,有后鼻音。

(学生活动)3、男生齐读。

有位学生把“但余钟磬音”读成了“但余钟磬声”。

(教者点拨)提出学习要求:学习要认真仔细。

提问:“音”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声音。

提问:我们现在一般说“读书声”,不说“读书音”,为什么作者在这儿不说“钟磬声”,而说“钟磬音”呢?

(学生活动)思考,不由自主的跟周围的同学交流,有人举手,

回答:(成玉)因为“林”“深”“心”“音”声音差不多。

(陈柯)那叫“押韵”。

提问:韵脚呢?

回答:“林”“深”“心”“音”。

(扬蕾)“深”的韵母是“en”呢?!

(教者点拨)表扬:扬蕾观察很仔细。

“en”“in”同属十八韵当中的十五痕,就是说,在古音韵学中,韵母为“en”

“in”的字是同一类的。所以,这首诗的韵脚有“林”“深”“心”“音”。

四、品读诗歌,感受自然美,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自由品读,想象景物,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早晨,阳光洒向寺院。

阳光是金色的。

(教者点拨)想象到了早晨阳光的色彩。

那些树披上金色的婚纱,灿烂地笑了。

(教者点拨)不错的比喻、拟人,树木也有了灵气呢!

通往后禅院的小路曲曲折折的。

后禅院很幽静。

僧房周围花木丛生。

空气好香!

(教者点拨)好享受是不是哦?!

树林里有好多鸟儿,叽叽喳喳的。

那是它们在快活地唱歌呢!

(教者点拨)我想也是的。

水潭里倒映着各种景物。

一切都很安静。

有鸟儿在叫呢!还有钟磬的声音呢!

(教者点拨)有新发现了。

早晨,走在山路上,鸟儿在叫,感觉好安静呢!

(教者点拨)看来你是体会过的!

大家不妨在周末的清晨,到屋后的山林里去体会一下哈。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

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是用蝉和鸟的叫声反衬山林的幽静呢。

其实呢,把大家刚才的描绘组织起来,就成了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呢!

四、学以致用

1、总结

提问:当然,我们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挥的。那么,作者怎么就把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写得这么美呢?

(学生活动)思考,表达:

他观察仔细。

他热爱大自然。

他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

他笔下的景物有一种幽静的美。

他用了反衬。

2、运用

(1)教者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

学生观察到的有:云霞,形态、色彩美丽,还在变幻;山,形态奇特;天空,挨着远山;鸟,霞光下的剪影;树,颜色、形状、情态各异;小屋,薄雾,炊烟等等。

教者以“树”为例,细说说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校园里的树。

追问:什么样的树?

回答:绿叶的樟树,黄叶的水杉,光秃秃的梨树。

追问:看着光秃秃的梨树,你想到了什么?

回答:来年梨树上长满了绿叶,开满了洁白的花。

追问:再看光秃秃的梨树,有什么感觉没有?

回答:那树像是扭头望着樟树,露出羡慕的神情;又像是在等着春天呢!

(2)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写下来,那么,你一定能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早晨!

3、留作业

将《题破山寺后禅院》熟读成诵。

五、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 幽静 安闲 )

教学反思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很成熟了,诗人往往是寄情山水。作者欣赏这幽静的禅院,领略这忘情尘俗的意境,抒发着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这些在设计与教学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因为孩子们还领会不到;孩子们的观察、想象、欣赏、思考和表达能力还亟待提高,教者着实着急。不过,回头想想,孩子们能积极地参与、自如地表达,进步就可望可及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