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

日期:2021-05-08

这是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

1.诵读有利于学生走入作品,这毋庸置疑.传统的做法是一上来名家和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因为好的朗读都是基于对作品主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本堂课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这一点个人感到比较成功.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使这首单独欣赏比较难的作品,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如何调动起所有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写,无异于最有效的手段,苏东坡就说过“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难遇一也,况了然于口与手者”.本堂课让学生写四次:一次是回忆学过的写音乐的作品,评论手法,一次是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写鉴赏,一次是听音乐当场选角度写鉴赏,一次是课后总结写音乐的手法.尤其是当场听音乐写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很感兴趣.

4.重视每位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读还是交流,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据题目的难易,采取同桌之间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两种模式.让合作交流尽可能的高效.

不足:

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2.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第2篇

古诗教学既是教学出彩的高产田,也是高考得分的低产地。况且老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学生学得好,未必考试考得好。要想教、学、考均达到理想状态,个人认为必须做到注重景境,浸润诗情。

一、注重诗歌背景知识的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有的古诗字数较少,但因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我们要知道李贺的生平。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使他于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了解了李贺的生平,对于诗中的“颓”“愁”“老”“瘦”等词就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李凭其人。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而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不过是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官奉礼郎)。声望上的巨大悬殊,更衬托出李贺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赞美的话,我认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十分妥贴。因为他的诗并不是以显赫的地位而受人追捧。

教师对学生产生私心和偏见,这是一种与师爱完全对立的道德情感。教师的偏爱对学生有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课堂上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就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学生理解感悟的难度。

目前的动态监控偏重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而对监控中发现的情况、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综合查找深层次原因、挖掘内部控制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还可进一步加强。

二、注重诗歌情境的精心创设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李贺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李贺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李贺,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弹箜篌”这个词的画面时,教师及时出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想象画面,传神地再现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展示出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出作者对乐曲有着深刻理解,所具备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此诗运用的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及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等特点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及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特色印象更深刻。

三、以“浸润”方式授学生以方法

考虑到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可能还不太熟练,我们还要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如“紫”;声音,如“啼”“碎”“叫”“笑”;感受,如“冷”;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亲身经历;看过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等。紧接着我们还应给学生搭建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鹅》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教师示范性地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学生通过“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当学生的想象不够丰富时,老师应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当效果还是不佳时,教师主讲应偏多一些,帮助学生弄懂弄通。

四、以吟诵方式助学生悟诗情

每一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李凭箜篌引》的范读老师可采用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CKF是基于高斯假设的贝叶斯滤波估计的基本框架,通过容积准则能将非线性滤波问题转化成为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加权的多维几何体的容积计算。

当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时,每一遍的诵读就会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我们相信,只要老师们热爱古诗教学,就会创设出灵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落实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又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简短第3篇

  课前预习: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一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

  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理解诗意—分析写法—比较阅读”各环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2、不足: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