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

日期:2021-04-25

这是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绍历代名家评《项脊轩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胜之文”

(明)王士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方苞:“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明)王锡爵:“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布置作业:扩展阅读《寒花葬志》

(历代名家对归有光的评价,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平常细节,情真意深”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寒花葬志》的鉴赏短文,字数:400—500字。

教 后 记

执教《项脊轩记》研究课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髓,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执教成功,首先是因为对《项》文以质朴语言通过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这一特点有较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明确,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氛围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这次执教备课的过程,是使教学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细密的过程,将学法的指导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这次执教《项》研究课,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个侧面均作了较深入的反复的探索研究,同时较自觉地强化教学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把这次积累的经验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第2篇

一、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常规教学中,我们喜欢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欣赏与借鉴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但当今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网络世界的冲击,他们感知身边的人事的热情与敏感已逐渐消减与弱化。只有唤起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愫,他们才会将深情的目光投注到寻常而又多彩的生活中去。因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日常小事欣赏与体会作者溢于言外的悲欢之情的基础上,走进作者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领悟心灵与精神的力量对经典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合作探究,体会平淡中流淌的感人真情。

2.感悟内心情感外化的根源,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刚刚获得安徒生文学奖的作家曹文轩老师,曾经就有些文人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的尴尬状况说过,他特别希望我们的文人能够像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有自己的书房,室内图书满架,室外花木扶疏。其实现如今我们许多同学都拥有这样的书房,但是否有古代知识分子那样的情趣和心志呢?今天借号称“明代第一美文”的《项脊轩志》,看看古代文人的情趣追求与精神世界吧。

(二)预习检测

1.解题:

通过预习,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项脊轩”是作者书斋的名字,作者为何给书斋起这个名字呢?有念祖思远之意,还有书斋狭小之意,小,当然还有其他深意,我们待会在学习中会一一发现。“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文体。

2.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记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轩美景——诸父分家——妪叙母事——大母过余——妻死室坏——琵琶如盖等。

(三)初读检测

请齐声诵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这么多琐事,但为何不感到杂乱无序呢,找一找,是否有一条线索,将琐碎之事串了起来?

明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贯穿了全文内容,且这句之前多为“欢愉”内容,这句之后多为“惨恻”内容。

(四)品读探究

1.项脊轩本是一间狭小、破旧、昏暗的房间,作者怎么会有“多可喜”之感呢,而且还要大书特书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归有光?

齐读体会

明确: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乐,从中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积极改变现状的勤奋士子的想象跃然纸上,所以他给室起名“项脊轩”,明明是小室,“轩”,反映了他远大的志向。

补充资料:归有光在《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中写到:“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再到后世,归氏子孙对入仕不感兴趣。五世祖归度永乐中曾“以人才征,辞不就”,归家遂逐渐衰落。

2.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甚至哪一个画面也触动了你柔软的心灵,让你也感受到了归有光的惨恻之思?

明确:母亲,祖母,妻子,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追问:诸父分家——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归有光当时的心境吗?你能想象出这样变化的原因吗?

参考:我们似乎听到了伯叔婶子的争吵声,鸡飞狗跳声,客人无奈的叹息声,似乎看到了归有光无能为力的无助眼神。人心四散,家庭衰败,蝇头微利,勾心斗角,和睦的大家庭分崩离析了。归有光貌似冷静,实则痛彻心扉!“诸父异爨”击伤了归有光家族崇拜的拳拳之心,反过来却也激发了他埋首苦读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进取之志。

他在《归氏世谱》中写道:“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妪叙母事——母亲来轩一节主要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我在听老妪述说后禁不住“泣”——无声地哭了。归有光8岁时,年仅26岁的母亲离开了人间,他的姐姐只有9岁,年幼的他们根本不懂事,只是看到别人哭,他们也跟着哭。当老妪说起母亲旧事时,怎不令作者感伤回忆呢?

追问:补记部分有这样话:“吾妻归,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小妹为什么这样问,你能透过小妹的问话想象出归有光妻子会怎样向小妹介绍阁子吗?你能看出归有光夫妻的感情如何吗?

参考:妻子会充满自豪和疼爱及略带慎怪地介绍好学有大志的丈夫,小妹们脸上写满了羡慕。夫妻二人感情笃厚,琴瑟和谐。这里的阁子已经成了夫妻二人的情感见证及寄托了。但,给他幸福、给他支持的妻子也在六年后忽然离开了他,从此阴阳两隔了。

追问: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

参考:痛到欲哭无泪,痛到哀婉凄恻,深沉含蓄。“室坏不修”,“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可谓以乐衬悲,更见其悲了。

师:小小的阁子里,曾有母亲的怜爱,祖母的期望,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而如今,母亲沒了,祖母死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了,随它自去吧!心灰意冷、了无生趣。作者以平淡之笔蕴满腔幽思、满腹伤感于枇杷树上,平平写来,淡淡收住,以其悠悠不尽的笔外之致、文外之意,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

(五)思考感悟

想一想,此文感人之处仅仅是选择了细小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吗?琐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怎样一个苦难才子的形象呢?

明确:小小的项脊轩记录了他从15岁到18岁,由少年到青年的心路历程,他从23到31岁,由青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是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懂珍惜、有爱的青年。因为如此,他的内心才那么丰富,他的志趣才那么高远,他的意志才那么坚决,他的不幸与苦难才那么让人唏嘘,他清淡的笔力才能够打动人心。

(六)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川端康成才会凌晨四点看海棠花开;正是因为有振兴祖国科技的责任与使命,邓稼先才会抛下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老师也想说,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缺乏善感而懂得珍惜的心灵。不是意志不坚,而是我们没有将亲人与时代的使命扛在肩上。

四、教学反思

1.追本溯源,探究了经典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本课设计引领学生鉴赏感知了灵动自由的古代抒情美文,初步感受了经典的艺术魅力,更透过文本,揣摩还原了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真切了解了古代士子积极健康、饱满丰厚的内心世界,较好地完成了对学生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的引领与点拨。

2.在灵动而立体的语境中,涵咏与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本文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如本是一间小小的书房,但作者却分别以“阁子”“轩”“室”相称。“阁子”是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的一部分,可见归家曾经的辉煌与显赫,作者念念不忘“百年老屋”的原名,其光复家业的决心与使命可见一斑。“轩”本是高大明亮的车子,而作者将自己“可容一人居”的读书小屋起名为“轩”,除因其修缮后周围环境的清幽明亮外,还可见作者心灵世界的明亮宽广。通过“泣”“长号”等词语内涵的比较,学生切实体会到古代语言丰富而细腻的内涵,文化知识积累的目标也得以落实。

3.贴着学生的认知,批文入理,设计精准的问题。本课时在“预习检测”环节设计的“本文共写了哪些琐事”的检测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在“品读鉴赏”时抓住“欢愉惨恻”的内涵深入分析文本,实现对经典文本的鉴赏目标,引领学生不断贴近作者的心灵,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碰撞。整个设计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逻辑推进。

当然,经典美文需要反复诵读,而本文在读的环节的设计上却用力不足。另外,怡人美轩部分周围环境与作者情趣的关系是学生赏析的难点,但处理却明显地仓促,这些都是下次教学应该完善的地方。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二中。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第3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 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