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

日期:2021-05-29

这是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

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第1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回忆法则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计算大比拼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这样的一组算式,2+4-()=58-4+()=68-()+3=72+5+()=99-5+()=93+()-3=5

  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

  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板书

  加减混合

  4+3-2=54-2+3=5

  原来现在从左往右

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游戏导入、玩中复习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判断题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最后,我将一题多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一个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天鹅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一年级加减混合图式第3篇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课件分步出示:1、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