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这是ba是音节吗,是优秀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 设计思想方法
活泼可爱的米菲小兔是低年段智障孩子的好朋友,教学活动首先由“小兔过生日”的情境导入,能很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兔爸爸邀请我们去吃饭,通过和兔爸爸问好这一礼貌环节导出今天的训练内容――/ba/这个音。接下来在小兔家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喝酸奶”、“拔萝卜”的亲子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ba/音被诱导出来并得到巩固。最后的小结部分,把/ba/这个音放在“我们帮兔爸爸拔了八个萝卜”这句话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 康复目标、重难点
1.通过对捏法、进食治疗法等康复手法提高孩子唇肌张力。通过微笑、亲吻微笑、发“泊”等活动促进孩子唇的自主运动。
2.通过演示、实践操作康复手法,学生唇肌力得到提高,学生家长能掌握促进学生唇自主运动的方法。
3.通过亲子课堂体验,学生家长能学会相应的康复技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该技能促进学生言语康复。
三、 课程资源准备
康复设备:言语语言综合训练仪
康复用具:浓稠酸奶、浅勺、不同粗细的吸管、一次性手套、海洋球、压舌板
教学用具:仿真萝卜、萝卜地
四、 教与学的过程
1. 情境导入:今天是小兔生日,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吧!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童话激趣。】
2. 前测:小兔家到了“叮咚叮咚……”看,谁来给我们开门啦――
让我们向兔爸爸打个招呼吧!(出示卡片/ba/)
我们这样说――/ba/说3遍
家长记录前测数据。
【设计意图:有效前测,为接下来开展的康复训练提供指引。】
过渡:刚才小朋友说得不清楚,别担心,让霍老师来帮帮你!
请小朋友和家长像我们这样做。
3.提高唇肌力:
1)对捏法
示范解说:家长将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孩子的人中两侧,轻轻对捏,并向前拉伸;同时孩子做微笑动作。重复数次。注意用唇微笑,不能用头后仰来做微笑动作。
【设计意图:对捏法训练,提高学生唇肌力。通过对家长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获得康复训练的同时家长学会了方法。】
过渡:小朋友表现得真好!兔爸爸请我们喝酸奶呢!
你们平时怎么喝酸奶的呢?小朋友们,平时喝酸奶的工具兔爸爸都为我们准备好了,这是――杯子、小勺、吸管
请家长看好,我们这样给孩子喝:
2)进食法
①杯子进食
师示范解说:让孩子头部保持在适当、舒适的位置,将杯子里的浓稠酸奶缓慢送入嘴里,让酸奶碰到孩子的上唇,用嘴唇喝杯子里的浓稠酸奶,冷液体的刺激会使上唇向下收缩。
【设计意图:冰酸奶刺激孩子上唇,提高孩子唇感知觉,促进上唇回缩。】
②勺子进食
师示范解说:家长与孩子面对面而坐。用相对浅点的勺子盛着酸奶,水平地放进嘴里;当勺子进入嘴后,用勺子底部轻轻地向下按压舌体,使上唇下拉,维持5秒后,再把勺子抽出来,抽出来时也要水平拿出。
【设计意图:要求孩子用上唇包住浓稠的冰酸奶,多次进食,进行唇闭合训练,提高唇肌力。】
③吸管进食
师示范解说:家长首先用中号吸管给学生尝试吸取。教师强调,如果学生能轻松用中号吸管吸出酸奶,可以用细的吸管强化训练;如果不能,则换用粗吸管,鼓励吸取,遇到困难则使用前面几节课学过的手法强化训练。提醒孩子只能用双唇包住吸管,不能用牙齿咬住吸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唇闭合程度不同,让孩子取用不同粗细程度吸管喝酸奶,家长近距离关注,并提醒孩子注意双唇用力,不同粗细的吸管适应关注孩子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要求。】
4.唇强化和运动训练
1)微笑
【设计意图:要求孩子微笑保持5秒,家长近距离观察孩子展唇运动是否充分,及时纠正,提高孩子唇肌力。】
2)亲吻微笑
【设计意图:唇部圆展交替运动训练,促进孩子唇自主活动,提高孩子唇肌力,为孩子正确发/ba/音做准备。】
3)发出声音“泊”(6组)
【设计意图:提高孩子唇部肌力训练,帮助学生从口部运动自然过渡到发声。】
5. 亲子运动
1)家长扮演萝卜,学生用力拔的同时发/ba/
请大家看好,我们这样做:家长是一个大萝卜,小朋友要用力把“萝卜”拔出怼T谟昧Φ耐时说:/a/-/ba/
让我们开始“拔萝卜”吧!
【设计意图:重复练习,强化发音/ba/。粗大运动训练,锻炼学生手臂肌肉运动,增强孩子体能。家长和孩子在角色扮演时提醒孩子用力的同时发音。】
2)拔萝卜比赛
兔爸爸要带小朋友们去他的菜园啦,不过他有个要求,当你拔出大萝卜时,请你大声说/ba/,如果你拔出的是个小萝卜,请你这样说/ba/。好啦,现在和妈妈一起拔萝卜吧!
【设计意图:重复练习,强化孩子发音,帮助孩子从“用力”发音过渡到“自然”发音。通过将言语音量大小与相应的萝卜相结合,从而使孩子理解大小的物体,并控制自己言语的响度。】
6.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在小兔家干了什么?(拔萝卜)拔了几个(8个)。时间不早了,我们跟兔爸爸说再见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童谣《小小鸡蛋把门开》
2、乐器合奏:练习稳定节奏
3、音乐律动《小鸡之舞》:帮助幼儿熟悉歌曲,鼓励其模仿小鸡破壳过程,增强活动的趣味*。
活动准备
布一块,单响筒,响板磁带童谣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一起跳小鸡的舞蹈进活动室小鸡们跟鸡妈妈一起去草地上玩跳舞啦!
2、乐器合奏
(1)学习童谣《小小鸡蛋把门开》,教师设计童谣动作,让幼儿边念童谣边做动作。
小鸡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呢,你们听!(教师朗诵儿歌)
(2)教师朗诵第二次儿歌,让孩子跟学。
(3)幼儿使用单响筒和响板跟随童谣边念边敲。
这是什么乐器?(单响筒、响板)我们的儿歌配上乐器那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3、音乐律动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小鸡的生长过程及如何破壳而出。
(2)那我们一起来当小鸡试试看好吗?(好)听音乐做律动。
(3)教师示范如何在大布下(蛋壳)下做破壳的动作。
今天母鸡妈妈给我们带来一个大蛋壳,我们一起来做小鸡躲在里面,好吗?
(4)幼儿在大布下当小鸡,模仿小鸡出壳的动作,音乐结束时,将布抛向空中,小鸡跳出壳。
反思
本节课以小鸡为主要人物,幼儿与教师一起扮演小鸡,以小鸡跳舞进入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师设计第一个环节,以小鸡、母鸡、鸡蛋的口吻出示让幼儿做英文单元的复习,幼儿在此环节中表现的很积极,掌握的非常好,第二部分让幼儿学习小鸡之舞的儿歌,并加上乐器单响筒、响板,学习边念儿歌边敲打乐器,从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也充分尊重幼儿对节奏的认识,让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演奏儿歌,对于幼儿想法教师也及时予以肯定,在最后部分,也就是这节课的**部分,让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小鸡出壳肢体动作并配上背景音乐,最后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这次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积极*很高,活动时幼儿很活跃,能在游戏中学习乐器的敲打和合奏并能熟练的掌握技巧,在掌握乐曲的同时对小鸡出壳的律动做的很到位,在这节课中,主要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目的,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在前往五指山市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组织了一堂奥尔夫音乐活动——《小鸡之舞》。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秉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享受、感知音乐的理念,将这一首轻快、紧张的乐曲通过“小鸡吃虫——老鹰来了——小鸡吃虫”这一游戏的设计来呈现它的曲式结构及音乐情绪。
课前与孩子们的熟悉、互动时,发现孩子们在造型的模仿及创造方面经验较少。因此调整了教案,加入一个造型创造的环节,并在暖身活动就进行造型铺垫,为解决活动难点“听辨特定音效“打下基础。整个活动组织下来,有亮点也有遗憾,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欢迎指导。
活动亮点:
1、整个活动设计把握住该年龄段孩子的现有能力。
从第一稿教案设计到今天呈现的活动,我们不断地试教、调整,再试教,再调整。最后完全颠覆了第一次的教案,而出现了今天活动的教案。从我园到五指山市机关园的孩子都能在游戏中完成目标,可见活动的设计是成功的。
2、目标凸显,游戏*强。
整个活动中,随着情境的推进,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反应——感受到a段的愉悦和b的紧张。老鹰的出现时设计的“挠痒痒”将游戏推向高潮,让孩子们的紧张并期待情绪中完成。
3、层层递进,解决难点
从暖身活动的造型游戏,到老师示范时的肢体暗示;从口令练习降低难度到配音乐游戏。一步一个提升引导孩子听辨特定音效,并创造木头人造型表现出来。从而解决了难点。
不足:
1、由于孩子们的坐位是圆形,要求传递虫虫时,老师的指导语:请伸出你的右手,指指你右边的朋友。孩子们不能准切表达。
调整策略:每位孩子右手带一个小鸡腕偶,直观暗示传递的方向。
2、两拍传递的动作练习需加强。
调整策略:多次练习,让孩子形成2拍传递的肢体动作惯*。
3、木头人造型刺激不够。
调整策略:老师在评价时引导幼儿做简单的观察模仿,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创造。
主题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小鸡和小鸭明显的外部特征和基本的生活习*,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乐意运用各种方式创造*地表现小鸡和小鸭的不同特点。
3、喜欢亲近小鸡、小鸭,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主题内容:
周一:科学《一对好朋友》
周二:语言《鸡的一家》(顶班)手工《小鸡的聚会》(指导实习生上课)
周三:语言《数小鸡》(脱班)
周四:艺术《来了一群小鸭子》(指导实习生上课)
周五:协作片活动(一天)
周六:语言《小鸡和小鸭》(指导实习生上课)
周日:区域活动
科学:一对好朋友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了解小鸡小鸭的外形、动态、习*等方面的特征。
2、感受小鸡和小鸭的可爱,乐意亲近和爱护它们。
活动准备:
1、挂图27号;《小朋友的书-春天来了》;《小朋友的书-数学》;
2、小鸡、小鸭数只及食饵若干。(可请幼儿自带)(因禽流感改为观看相关视频)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围坐在小鸡、小鸭的周围,观看小鸡、小鸭的活动,自由交谈观察的感受。(此环节去除)
2、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比较观察
(1)说说小鸡和小鸭哪些地方长得一样?(颜*一样、眼睛一样、羽毛一样等)
(2)小鸡和小鸭哪些地方长得不一样?
哪只是小鸡?哪只是小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一看,小鸡和小鸭的嘴有什么不一样的?(引导幼儿准确表达:尖尖的,扁扁的)小鸡和小鸭身体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圆圆的、扁扁长长的)小鸡和小鸭的脚有什么不一样的?(小鸡的脚趾是分开的;小鸭的脚趾有一层皮连着的,叫“蹼”
观看视频比较小鸡和小鸭的叫声等其它特征
(3)小鸡是怎么叫的?小鸭呢?它们的叫声一样吗?(请幼儿听一听,学一学)小鸡和小鸭是怎么走路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并学一学它们的走路)
3、说一说小鸡、小鸭喜欢吃什么。
(1)你们带了什么好吃的来喂小鸡和小鸭?(请幼儿取出自带的食饵并做介绍)说一说小鸡喜欢吃什么?小鸭又喜欢吃什么?(教师小结)
(2)让幼儿自由投放食饵,观察小鸡、小鸭进食的动态。提问:小鸡和小鸭是怎么吃东西的?
鼓励幼儿以“想什么”来表述,并学学动作。
4、看图观察,帮助幼儿梳理小鸡、小鸭的特征(此环节不要)教师出示相应的挂图,小结小鸡、小鸭的外形、习*等特征。
活动反思:由于禽流感的影响,所以不方便带真的小鸡和小鸭来给幼儿观察,但是我寻找了两段视频来弥补这一不足,在环节上我先出示挂图让幼儿直观观察比较,并且首先从相同点入手,这样孩子们会更细致的把不同点找出来,在相同点上,孩子甚至观察到了眼睛和脚趾,在不同点上还观察到了头部,真是非常细致,我还解释了小鸡和小鸭由于脚趾的不同而在生活习*上的区别,还例举了人们发明的游泳脚蹼就是根据小鸭的这一特点发明的,孩子们受益匪浅,通过图片观察比较后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又发现了动作的不一样,叫声的不一样等,活动内容丰富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
语言:鸡的一家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尝试跟着教师一起复述故事。
2、认识“鸡的一家”,乐意表述公鸡、母鸡和小鸡主要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挂图28号;《小朋友的书??春天来了》
2、公鸡、母鸡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小鸡的一家》。
鸡的一家都有谁呢?(引导幼儿说说鸡的一家有公鸡、母鸡、小鸡,请幼儿学学他们的叫声)
2、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大公鸡长得什么样?大公鸡是怎么说话的?
小母鸡长得什么样?小母鸡是怎么说话的?
有一天,大公鸡对小母鸡怎么说?小母鸡是怎么回答的?
它们的小宝宝是谁?小鸡是哪里来的?它是怎么说话的?
3、出示挂图,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4、看图听录音故事,幼儿跟录音学说故事
5、故事表演
(1)师幼一起讲故事。教师讲述叙事部分,幼儿分组担任角*讲述对话部分。
(2)教师讲述故事叙事部分,鼓励幼儿边学说对话边自由表演动作。(分组担任角*表演)
(3)请个别幼儿担任角*,戴上头饰,表演故事。
(4)让幼儿自由选择角*,戴上头饰,教师指导幼儿集体表演故事。
活动反思: 故事《鸡的一家》最明显的特*在学大公鸡、小母鸡和小鸡的声音上,而孩子的生活经验对着三种叫声并不陌生,所以很快就能掌握,而我把小母鸡的叫声改为幼儿比较熟悉的“咯咯哒”,活动重点在于学习对话:“喔喔喔,我想要有个窝。”“咯咯哒,我愿意跟你过。”最主要让幼儿表现出鸡的一家相亲相爱的场景,我让小朋友联系自身想象创编很多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的场景和动作,然后在集体表演环节让幼儿三人一组自己寻找表演搭档,最后选取几组表演较好的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并及时肯定和鼓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