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5
这是李煜相见欢在人教版哪一册,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一、说文本
《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表现的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的绮丽词风,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秀教材。
二、说学情
学生的情况是已接触过古代及现代诗歌,初步掌握了阅读和欣赏诗词的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将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及鉴赏力。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在阅读鉴赏能力上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体会词人以景物烘托愁绪,以比喻描绘愁情的绝妙之处。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情感,赏析景物描写与比喻修辞的运用,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确立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的愁绪及写法的妙处。
四、说教学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多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再通过想象体验、情境描述,合作交流,音乐烘托、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采用情境导入:教师描述诗中情境,引出朗读,让学生说一下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而引出课题与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生动描述与朗读中可以初步感知词中的情感,引起兴趣,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走进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由于生活阅历简单,学生很难真切体会亡国之痛离愁之重。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创作背景可以为这首词的学习欣赏奠定较好的情感基础。因此下一个环节是:走进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教师让学生寻找重点信息,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及写作做背景的印象。
(三)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先学环节,教师出示自学指导,明确学习内容、方式、时间、检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上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词中情境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抽象的诗句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弥补学生情感体验的单薄,就可以顺利理解写法的精妙,将学习目标,重难点落到实处。《相见欢》比较短小精致,所以安排了五分钟的自学。
(四)后教环节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再用精简的语言加以点拨,逐步引导,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继而鉴赏作者写法的妙处。在这个环节,教师会尽量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思维,打开想象的空间,自己也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在交流时巧妙点拨,从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当学生走进了李煜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的浓重的离愁与哀痛之后,教师再播放羽泉演唱的《相见欢》MV,让学生在品析后欣赏词曲结合的魅力,进一步体验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激发课堂情感碰撞的高潮。
(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学有所用,运用学习的知识与积累的能力,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接下来就安排了当堂训练环节。这里教师精心设计了训练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巩固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品析能力。
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题型,体现了如下训练点:
——链接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从关键词考察学生的诗词品析能力。
——与李煜的另一名篇《虞美人》对比阅读,既迁移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了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说得好不如讲得好,下面大家就随着海庆老师一起去品尝李煜的千古离愁,体会他的精妙写法吧!
新授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常识填空
词兴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 )”“( )”和“( )”,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 )”就(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 ( )、
( )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 )和( )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
(1) 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2) 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拨: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共同点:
不同点: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开篇渲染愁苦气氛,并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当时“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复杂、微妙的真实感受的伤心语的句子:
3、既点明季节,又写出作者俯视地面所见景象,同时暗写出词人心头凄凉之情的句子:
4、诗中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的句子:
5、道出内心复杂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6、化抽象为形象,以有形喻无形的句子:
7、以丝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写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常识填空
词兴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 )”“( )”和“( )”,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 )”就(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 ( )、
( )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 )和( )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
(1) 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2) 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拨: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共同点:
不同点: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开篇渲染愁苦气氛,并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当时“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复杂、微妙的真实感受的伤心语的句子:
3、既点明季节,又写出作者俯视地面所见景象,同时暗写出词人心头凄凉之情的句子:
4、诗中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的句子:
5、道出内心复杂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6、化抽象为形象,以有形喻无形的句子:
7、以丝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写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