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

日期:2021-11-13

这是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第1篇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正字正音。

二、学生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师指点示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三、研读第一部分,发现、解决问题

1、理解积累。

2、质疑明确。

(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字,请问“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明确:“发”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发”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多媒体显示如下思考题)

(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四、讨论第二部分,明确中心论点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多媒体显示)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bi)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度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从而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小结本文写法特点

提问后明确: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开篇用了6个“于”和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2、以点带面、从小到大。文章从个人经受的磨难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从而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六、指导背诵课文,力求当堂成诵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或扼要板书,学生寻找规律背诵)

课件:

首先: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接着: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最后: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七、辩论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辩论题目展开辩论,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说出各自的理由。教师要掌控辩题方向,把小辩论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并最后小结。(旨在让学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都能出人才,因为关键因素是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八、拓展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九、小结

本设计之妙有三:一是摆脱了古文教学中翻译教学的藩蓠,变传统为创新;二是把学生对成才的个性认识和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三是衔接教学恰入其分,用《马说》内容对相应问题加以佐证,更有说服力。教学过程跳出了传统古文教学的圈子,呈现探究性的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正字正音。

二、学生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师指点示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三、研读第一部分,发现、解决问题

1、理解积累。

2、质疑明确。

(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字,请问“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明确:“发”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发”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多媒体显示如下思考题)

(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四、讨论第二部分,明确中心论点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多媒体显示)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bi)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度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从而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小结本文写法特点

提问后明确: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开篇用了6个“于”和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2、以点带面、从小到大。文章从个人经受的磨难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从而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六、指导背诵课文,力求当堂成诵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或扼要板书,学生寻找规律背诵)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的事例10个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文章,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如:域、至、顺等。

2.学习文章逐层论证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并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情分析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这篇文章,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指导

一、文学常识

1.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二、自学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词汇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4、朗读指导: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活动3【练习】自主学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百里奚( )

  

 拂士( )

   孙叔敖( )

   曾益( )

2、解释字词。

畎亩:

  

  

  举于市:

  

   任: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行拂:

  

  动心忍性:

  

  

  

  恒过:

征于色:

  

  

  而后喻: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等级:

活动4【活动】拓展与探究:

1、翻译全文。(将重要的词句列出来写在下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