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1-11-07

这是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天空”专题中的其中一篇,是英国思想家、文学家罗素的名篇,此文生动清晰地写出了活着的三个理由,体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思索,也表达出作者对全人类的苦难的同情,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思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分析文章结构,揣摩文章语言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1) 掌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2) 学习将人生思索组织成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苦难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能力有所差别,特别是对于人生思索这类重大哲学课题更是难以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比较简单的,应该简略处理。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和探究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在探究中揣摩作者的人生观。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准备,播放《思索者》的画面。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 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活着的理由呢? (爱情、知识、孝敬等等)

  (2)罗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朗读课文,正字正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罗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通过你们的回答,看出你们预习的效果很好。多媒体展示罗素简介,学生齐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快速浏览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 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示意,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 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这三种激情能完全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一)线索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提高人类物质、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类造福,实现终极关怀。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灾难。他深知自己身单力弱,人微言轻,但还是与那些制造人类不幸的肇事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明确:作者的三种激情是始终围绕着他对人类的关爱这一衷心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全人类 真善美

  (二).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八、作业:

  1.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2、反复品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为全人类而活-----为真善美而活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构造美好生活)

  追求知识 ( 了解人类的心灵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同情苦难者(不幸的儿童、可怜的老人、无辜的平民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快速浏览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 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示意,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 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这三种激情能完全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一)线索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提高人类物质、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类造福,实现终极关怀。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灾难。他深知自己身单力弱,人微言轻,但还是与那些制造人类不幸的肇事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明确:作者的三种激情是始终围绕着他对人类的关爱这一衷心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全人类 真善美

  (二).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八、作业:

  1.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2、反复品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为全人类而活-----为真善美而活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构造美好生活)

  追求知识 ( 了解人类的心灵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同情苦难者(不幸的儿童、可怜的老人、无辜的平民等)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