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论教养文章结构

日期:2021-10-11

这是论教养文章结构,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教养文章结构

论教养文章结构第1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可取之处

1.这篇议论文文字浅近,说理透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重视学法的指导,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特点。

3.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品读的时间有些少,有些问题,老师代替了学生思考。

2.关注文本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少,对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渗透较少。

论教养文章结构第2篇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学习本文行 文活泼、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词义

(1)彬彬有 礼: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3)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3.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

(1)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Dmitri Likhachev,1906.11.28-1999.9.30)是本世纪俄罗斯著 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这篇《论教养》选自作者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论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

三、整体感知

1. 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2. 思考: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3.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4. 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打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孩子在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音量开得大大的。

(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 他们的 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3) 进入 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4)当作外人的面,跟 妻子孩子开玩笑,不顾他们的自尊心。

四、合作探究

1. 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 谈论“风度”。

3.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五、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算是个“有教养”的人?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 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搜集整理:良好的教养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论教养文章结构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 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 恪守(kè) 允诺(nuò)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 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 尴尬(ɡān) 大发雷霆( tínɡ)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éi)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新课导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 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 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 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 系究竟怎么样。

论教养文章结构第4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谈话导入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难字词

四、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从题目中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吗?

“论”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 题目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等。

2.找出本文论证的论题。

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3.理清论证思路: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对论题进行论证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五、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一)论教养

1.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对此你怎么看?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2.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

@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

@动不动就对妻子儿女大发雷霆;

@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 或者电视机,并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

@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3.一个有教养的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4.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5.第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有利于突出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二)论优雅风度

1.在谈完“教养”后,作者的笔尖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由“教养”转向“风度”,速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作者论述“风度”的思路是怎样的?与“论教养”的论证方式一样吗?

不一样。

“论教养”是先提出论题,然后再围绕这个论题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论风度”则是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引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再批驳这个错误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2.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我”认为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他们或许认为个性、随意便是自我,为什么我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呢?随着本性不是更好吗?于是有了上面的错误观点。)

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②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加以阐释,如吃饭穿衣等。论述如何关照他人—— 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③再进一步指出:“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自此,作者不仅将“风度”与“教养”联系起来,而且将自己的论述深化,从对与人相处的态度、行为的论述提升到对整个世界。

④最后一段水到渠成,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并进一步指出:“尊重+智慧=风度”(外在表现)

4.作者由“论教养”过渡到谈论“优雅风度”并没有偏离主题,那么你能说说 “风度”和“有教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教养”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优雅风度”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风度的基础,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证。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地教养和优雅风度。

(2)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课文先谈“无教养”的表现,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六、深层探究

思考: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说说你对作者第一段中提出的“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一句话的理解吗?

明确: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只有把培养优雅风度、追求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目标,自觉践行得体文明的处世方式,才能拥有教养。

七、拓展延伸

1.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2.关于教养的名言

(1)当众窃窃私语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秘鲁)

(2)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3)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英国 洛克)

(4)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赫尔岑

(5)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德漠克利特

(6)凡是有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7)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洛克

(8)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鄙和愚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9)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我珍视书籍,它是我热爱的癖好。——高尔基

3.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 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已经步入智能时代,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对文明的表现和“有教养”的要求会更高,希望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1.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论教养 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3.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4.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论述有关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我采用了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认知。探后组织谈论,谈感受。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深刻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