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

日期:2021-09-04

这是静女教案及说课稿,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第1篇

 诗经·国风·周南·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与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学生各抒己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首先,我们来学习《静女》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诗经》中的哪些表达爱情的诗歌?我们学习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我们还学习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在学习《静女》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经》方面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起兴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静女》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闲雅安详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

  姝 俟 城隅 爱 踟蹰娈 贻 彤 炜 说 怿 女 归 荑 洵 匪

  然后学生齐读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向隅而泣,负隅顽抗)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草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热恋中的静女的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静女》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一次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的画面,每个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类似于三幕话剧

  第一诗章:男子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诗章:赠送信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诗章:采荑赠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三、精华鉴赏:

  1、修辞手法之“双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美:表面上是指草美丽,这里真实的用意是指女子美丽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写作特色之“细节描写”:

  (女孩)爱而不见,(男孩)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孩: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男孩:急躁而诚挚,憨厚而痴情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静女》,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创新设计》上《静女》这一课的练习

  课后反思:

  邶风·静女,篇幅短小节奏感强,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很好背诵重点是本文含蓄,表达情感方式独特,有耐人寻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大家大胆的想象,反复的揣摩,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所以这一堂课是通过交流合作、朗读分析、丰富想象,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第3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

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回答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表示理解:的确,由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古今语言的距离,使之就如众多雅乐、经典名著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对喜欢的,就着力表扬其感悟能力不错)

2、教师分别评价后,顺势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唱的方式来走近这部经典,消除与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亲近、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诗歌,就如同赤足亲近生我养我的脚下的土地一样!

3、学生自思合适的曲调翻唱或自谱曲唱,自荐或各小组推荐演唱,大家评议,重点是基调的把握。

4、教师在评价肯定学生的尝试之后,如真有恰当无比的,就以之为蓝本;若无,就以自谱曲调教唱(或让文娱委员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唱)。因班级具体情况有男女生,所以分为两个声部,前两句男女二重唱,女声主要为和声,后两句合唱以壮声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状的基调和跳跃有力的韵律感。

然后分组赛唱,在唱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后面的研讨分析蓄势铺垫。

三、研讨分析,把握形象,触摸情感

《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他们的眉眼或许模糊,他们的衣衫或许褴褛、衣甲或许不全,但我们分明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和脉搏!感受到那个场面的热力与声响!

1、问:你们感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握诗歌形象 )

2、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何启示?(把握思想情感,传承优良传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回答后,教师归结:

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锐身自任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热忱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劲头!他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

唱着唱着,我们的热血也开始在胸中呼啸,豪情在心中奔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的爱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传承于《无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军歌》!

我们来晚了,不曾赶上那血与火的年月,不曾赶上那一代英雄之气在神州大地上如大风呼啸盘旋荡气回肠的豪情岁月!但我们又来得正当其时,对我们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新场中学人或者对正在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中华民族尤其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们来说,这种精神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以满怀的激情来一齐演唱《我们是**中学人》(校歌)和《共青团团歌》,时刻激励自己承继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学生再次唱《无衣》,教师引导小结

1、把握赋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小结并板书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同赴战场

雄浑高亢的基调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

五、培养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学生自渎《静女》整体把握,画出结构图。

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2、学生试歌唱《静女》,教师引导把握基调,最后建议以臧天朔的《朋友》曲调改编翻唱。要唱得洒脱不拘。

3、运用比较法,把握《静女》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同《静女》比较异同。

讨论明确:

异:抒情主人翁的身份一为男、一为女。同:均为民歌,题材内容相似,是沐浴在爱河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青春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生活气息;均运用了赋的手法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诗经》作品歌曲或翻唱《诗经》《论语》等。

2、课外阅读印发的散文《诗课》《地泉》《尔雅》,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

3、完成05、07两道与此相关的高考题

静女教案及说课稿第4篇

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蒹葭》教案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三、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四、情景关系

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五、诗歌主题的解读

1、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六、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也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从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其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后世常泛称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六义:风、雅、颂: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即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蒹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蒹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蒹葭》教案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三、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四、情景关系

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五、诗歌主题的解读

1、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