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1-09-22

这是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

  (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

  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

  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

  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

  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肖像1

肖像2

肖像3

时间

丧夫、从婆家出逃

再度丧夫并失子

沦为乞丐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有泪痕

眼珠间或一轮

  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

  明确:并无夸张。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3、品味: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作者反复提到她说这些话的用意何在?

  参考: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惜的是,人们在反复咀嚼和赏鉴过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4、思考:鲁迅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最多不过十奴隶的资格。这种国人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了祥林嫂身上,请简要梳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

快乐与幸福(暂时做稳了奴隶)

苦难与不幸(想做奴隶而不得)

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嘴角有笑影,白胖了

被逼婚,拼死反抗

再婚,没有婆婆,丈夫有力气,有了儿子,胖了

再度丧夫,失子,被嘲笑、鄙视

捐门槛回来,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被拒绝参加祝福,如受炮烙,恐惧

  5、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安分、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却深受社会和命运的践踏、摧残和愚弄,直至被吞噬。惟其无辜,愈显社会无理。

  (三)细品题目——意蕴深远

  交流:围绕小说为什么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作品的主题切入: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祥林嫂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祝福集中表现了出来。祝福时,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的境况急转直下,迈向死亡之路。就连柳妈也在祝福前给祥林嫂出了个难题,让她对灵魂的有无充满了疑虑,给她的死亡之路布满了阴影。这些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

  2、从作品的线索如受:作品开篇就是以祝福场景拉开小说发展的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3、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切入: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四)告别祥林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等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还有人说是不幸的命运害了她。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作业:祥林嫂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掩卷沉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曾有过无助的感觉?此时你觉得世界是“充满爱”还是“浓黑的悲凉”?如若遇到“祥林嫂”,你是真诚地帮助,还是无视地走过?请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深刻的体悟,留下深沉的思索。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3篇

一.说教材。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作品,对苏轼及他的文风有一定了解。而且,上一课学习了《兰亭集序》,学生对这一类游记散文的特点有一定把握。

由于是文言文,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对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不牢,造成阅读障碍,导致其学习的性质不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② 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写法,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到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在学习本文之前呢,我们先看一下他的另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是他一生的写扎。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一生漂泊,三次被贬。在1079年的时候被贬谪至黄州,1093年被贬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儋州。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赤壁赋》是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即“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所作。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诗词,那么同学们对苏轼了解多少呢?待同学们回答之后,整理并补充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活动3【讲授】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赋,那么,首先我们得了解赋这种文体)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主要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允许有参差错落,讲究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活动4【讲授】整体感知,解读第一段

1、听朗诵,学生齐读,正字音:

①壬戌( rén xū) ②桂棹( zhào) ③余音袅袅( niǎo) ④幽壑( hè)

⑤嫠妇( lí) ⑥愀然( qiǎo) ⑦山川相缪( liáo) ⑧舳舻千里( zhú lú)

⑨旌旗( jīng) ⑩酾酒( shī)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13)匏樽( páo) (14)蜉蝣(fú yóu) (15)无尽藏( zàng) (16)狼籍 (jí)

(17)枕藉 ( jiè)

2、通读全文,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

3、了解了文中的情感变化后,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段(读完后),下面我们就来试着翻译一下这段,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再仔细阅读本段,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两分钟后。。。)同学们把不解的字词句提出来,请会的同学为之解惑,若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补充解释。然后在梳理本段,请个别同学来翻译本段(两个同学,前三句,后四句)。

4、感受苏轼笔下的月夜美景。

(1)、本段主要写夜游赤壁的美景,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要归纳出它的特点,得找出本段写景的语句。

明确:写景的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几句描绘了赤壁夜景,我们再来看,作者写“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为什么?(“徐”写出了清风给人闲适、柔和的感觉)再看第二句,本句是写月的,那么用“徘徊”一词有什么作用呢?(写出了月亮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视觉效果);再看第三句中的“横”字,在这儿其实就是笼罩的意思,写出了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通过对这几句写景的句子的关键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眼中的夜景有什么特点呢?(水雾飘渺,月色朦胧的特征,所以在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的)

(2)、如此美景,作者的心情怎么样呢?

明确:“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心境旷达,陶醉于良辰美景。

活动5【作业】总结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同游的苏轼与客各是什么状态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9 赤壁赋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赤壁赋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在学习本文之前呢,我们先看一下他的另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是他一生的写扎。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一生漂泊,三次被贬。在1079年的时候被贬谪至黄州,1093年被贬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儋州。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赤壁赋》是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即“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所作。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诗词,那么同学们对苏轼了解多少呢?待同学们回答之后,整理并补充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活动3【讲授】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赋,那么,首先我们得了解赋这种文体)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主要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允许有参差错落,讲究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活动4【讲授】整体感知,解读第一段

1、听朗诵,学生齐读,正字音:

①壬戌( rén xū) ②桂棹( zhào) ③余音袅袅( niǎo) ④幽壑( hè)

⑤嫠妇( lí) ⑥愀然( qiǎo) ⑦山川相缪( liáo) ⑧舳舻千里( zhú lú)

⑨旌旗( jīng) ⑩酾酒( shī)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13)匏樽( páo) (14)蜉蝣(fú yóu) (15)无尽藏( zàng) (16)狼籍 (jí)

(17)枕藉 ( jiè)

2、通读全文,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

3、了解了文中的情感变化后,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段(读完后),下面我们就来试着翻译一下这段,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再仔细阅读本段,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两分钟后。。。)同学们把不解的字词句提出来,请会的同学为之解惑,若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补充解释。然后在梳理本段,请个别同学来翻译本段(两个同学,前三句,后四句)。

4、感受苏轼笔下的月夜美景。

(1)、本段主要写夜游赤壁的美景,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要归纳出它的特点,得找出本段写景的语句。

明确:写景的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几句描绘了赤壁夜景,我们再来看,作者写“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为什么?(“徐”写出了清风给人闲适、柔和的感觉)再看第二句,本句是写月的,那么用“徘徊”一词有什么作用呢?(写出了月亮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视觉效果);再看第三句中的“横”字,在这儿其实就是笼罩的意思,写出了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通过对这几句写景的句子的关键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眼中的夜景有什么特点呢?(水雾飘渺,月色朦胧的特征,所以在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的)

(2)、如此美景,作者的心情怎么样呢?

明确:“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心境旷达,陶醉于良辰美景。

活动5【作业】总结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同游的苏轼与客各是什么状态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