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

日期:2021-09-08

这是归园田居古诗其二,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第1篇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

(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

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2)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

[设疑一]

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

[点拨]

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说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通过总结归隐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疑二]

提问1:读9-18句,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点拨]

观看插图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清晰可见的“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说出名字的树木。

[明确]

前四句写远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环境是多么的幽雅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第2篇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展示学习目标,课题概述

1、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2、出示一幅对联,内容是写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成功,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学生明确:陶渊明

导学: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文、诗,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陶渊明。

明确:初中学过《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他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义无反顾地脱离了官场,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给田园,从而,赢得了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也使田园诗的诞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1)

师:诵读要求注意读音、节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学朗读中有错误的地方。

如“荫”读 yìn去声, “拙”读zhuō一声,如成语“弄巧成拙”

②请结合语义自然地划分诗歌的节奏。

明确:本单元四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读前几句,体会节奏,说明理由。

师:此诗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之后,你能找出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诗句,谈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诗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乐,人格和尊严等,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厌弃。

④三十有的说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表悔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该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沉陷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羁鸟,将田园比作是旧林和故渊,这样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语,突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向往和喜爱。恋,动词表感情,如艾青“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思,读时声音略作延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摆脱官场,重归自然的一种轻松和喜悦。

(2)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内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语句表达之外,诗人也通过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的诗句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美在何处?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树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顿感温暖,炊烟袅袅,缓慢飘升,给人宁静、安详之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不仅不给人以嘈杂之感,在狗吠和鸡鸣之声的映衬下,更显田园乡村生活的自然、宁静、和谐,而且还多了一份农家生活气息。

在陶渊明的笔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静、美好的田园画卷呈现出来,这景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情,一种对田园的爱与讴歌?

总之,全文主要有两种情感:对官场的厌弃(“尘网”、“樊笼”等比喻手法),对回归自然的喜爱(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总基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找同学读课文,四人一组,边讨论边读:要求在把握文章总基调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学生边读边点评:

第一组:少无/适俗/韵,221拍,要会归纳总结诵读规律。

第二组:认为读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烟”,读出了炊烟向上飘升的感觉,环境中除了朦胧、宁静外的风和日丽。

第六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速过快不好。

②根据分析、理解,来齐背全诗。

③学生归纳总结诵读、记忆规律。

第三环节:研究性学习

出示学生初中学过的作者诗《饮酒》,请同学根据前面分析的诵读规律,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与初中不同的情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组与组竞赛各自从读音、节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诗。

明确: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归宿。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大家注意体会并把握体现作者感情地词语,如动词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课后作业:自创五言写景诗,诵读交流。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情 诗之核

景 情之媒

思路解说:

一、教学意图

在初中熟悉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方法的总结,结合重点语词,把握感情;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进一步通过文本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并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二、文本解读

本诗是五言诗的开始,对于积累五言诗的相关常识有重要引领意义。五言诗作为从四言古诗到近体诗的中间过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和向新知过渡。

课堂的几个环节清晰流畅,呈递进层次。很好的贯彻了 “以读促解”思想,通过熟读、研读、研透、读出经典的过程,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导演,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尤其是朗读安排的层次性节奏感特别好,既注重了朗读技巧的引导,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能够将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意象、意境、炼字、修辞、情感分析穿插其间,40分钟的时间安排也恰到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诵读,学生的诵读感觉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加深而渐入佳境,这种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诗歌单元的教学。

课后反思:

作者的解读缺乏个性化,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读”中解读欠火候,深层挖掘稍有欠缺。

诗歌阅读教学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读”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怎样让“读”的效率更高?这些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

归园田居古诗其二第4篇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朗读课文

  四、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

  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虚室”“自然”

  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小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陶渊明有着高洁情怀、傲然浩气,不仅创造了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五、拓展练习

  有的人喜欢渊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欢渊明的境界,同学们喜欢渊明的哪一方面呢?请做下面一个小练习,填补后面的内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