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

日期:2021-12-22

这是芙蓉楼送辛渐板书,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第 1 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壶”4个生字,并会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诗,体悟诗境

1.(出示《芙蓉楼送辛某某》)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学生再齐读。

3.品味诗境,读好古诗。

(1)了解背景,读懂诗意。《芙蓉楼送辛某某》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读读课题,借助注释和老师出示的写作背景,想想是谁送别谁?辛某某要去哪儿?

(2)交流分享,品味诗境。送别辛某某时,周边的景色怎么样?读读诗的前两句,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汇报)

寒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它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连江、夜入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楚某某: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楚山?品读前两句话,读一读,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

(3)引读:黎明时分,天色乍亮还暗,寒冷的冰雨敲打着江面,一座孤独的楚山昏昏沉沉地立在江某某。作者望着这一切,不禁吟诵道——(指导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某某”。)

小结:孤独的楚山,寒冷的山雨,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辛某某,再想起自己遭受贬谪、独在异乡的现状,王昌龄不禁悲伤而泣——(学生再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某某”。)

4.读懂作者,品味诗情

辛某某此时要回到洛阳,猜猜看,他可能会遇见王昌龄的哪些亲友?这些亲友都会问辛某某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不回来?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某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学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2)聚焦:冰,玉壶。冰和玉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答)

补充资料: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心)那么,作者究竟想用冰心玉壶来表达他什么样的心境?

点拨:王昌龄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并且还表达了即使被贬谪出京在偏僻的外地为官,他依然坚持清明廉洁的本心,这比任何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更能表达自己的为官信念。

小结:诗的前两句即景生情,情蕴景某某,既写出了苍茫的江某某,孤立的楚山,还烘托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诗的后两句言志,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会写的生字,教师指名认读。

2.教师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蓉、壶”)

3.学生练某某,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芙蓉楼送辛某某

冰清玉洁

坚持操守

[教学反思]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味,初步理解诗意。

为了在一课时内高效地进行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与讨论,共同解决诗中难理解的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在关键时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悟,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第 2 篇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第 3 篇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 背诵:(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拓展: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第 4 篇

 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