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

日期:2021-12-01

这是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第1篇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说明文生动的语言。(难点)

3.认识时间的客观体现形式,树立科学探索意识。(重点)

二、导入新课: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但每个生物种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着生命的更迭,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慨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那么今天我们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

学习过程:

三、反馈课文预习

1.走近作者、作品。陶世龙 文学、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

2.踪迹( )腐蚀( )浑浊( )山麓( )粗糙( )龟裂( )帷幕( )刨刮( ) 沟壑(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四、研读课文

(一)浏览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说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找寻时间的踪影,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经历了银装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红的夏季,这是四季的轮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历史时间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为真实的方式记录着点点滴滴。

1.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勾画重要环节,并做好批注。)

*岩石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岩石→小石子→ 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 →新岩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复述、板书。师生明确: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的、生物的痕迹,那岩石保存了哪些痕迹?(22-29段)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3.读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空间顺序是指以地点的变化为标准,逻辑顺序是指以事情的发展脉络,或者事情的因果为标准。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学习难点。

(三)品味语言,把握艺术说明文特点。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1.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3.赏析文中艺术性、生动的句子:

示例: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例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分析说明。

示例:第28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四)感悟探索精神,培养探索意识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便是未来。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全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正如科幻影片《流浪地球》中面对开拓人类新的天地,在大自然、宇宙面前我们牢树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去解读大自然走过的脚步留给我们的密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勤于学习,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在未来的未来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课内阅读训练:

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势’: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__________,说明自然对岩石的破环时,先说明有生命的空气、水等,然后介绍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环,最后说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灭。

3.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作者是怎样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

课外拓展阅读训练

蟑螂,何止是“小强”

它是曼妙的“香娘子”,它是“灶神”。摇身一变,它又成了“偷油婆”、“黄贼”、“灶马子”。这些都是我们起的名字。它是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昆虫。这就是蟑螂,现在更多的人喜欢叫它“小强”。

其实,“小强”不是一般地强。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 蟑螂不是一种,而是一类昆虫,是蜚蠊目几千种昆虫的俗称。我们熟悉的,不过是这几千种蟑螂中的几种,比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

追溯蟑螂的身世,可比人类久远得多了。人们曾经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煤矿中发现一块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蟑螂,经过测定,这块琥珀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蟑螂在地球表面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目睹了白垩纪的大灭纪,目睹了冰川的来了又回,目睹了第一个猿人的站立……它还会目睹更多事情,甚至可能目睹人类的灭亡。这是一种“成功”的生物,拥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蟑螂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雌嫜螂一生只会交配l~2次,然后将精子储存起来慢慢使用。一只雌蟑螂一生可以繁育数万个后代。它用特殊的分泌物将卵块包裹起来,这些分泌物干燥后变成棕色的硬壳,称为“卵鞘”。卵鞘抗高温,耐干燥,一般的杀虫剂也奈何不了它。于是每当人们使用各种“武器”剿灭蟑螂时,初看上去战果颇丰,可不多时一拨小蟑螂又会迅速滋生起来,这就是卵鞘的作用。某些蟑螂,比如美洲大蠊,还有一手绝技,那就是“孤雌生殖”。在生存条件险恶,无法完成交配的时候,它们的雌虫也会产下可以孵化的卵,当然,这些没有爸爸的蟑螂,也都是雌性的。

数量庞大的蟑螂大军决不挑食,它们几乎吃我们产生的一切垃圾。蟑螂是所有昆虫中唯一拥有“沙囊”的一类,这个神似鸟类“嗦囊”的结构可以让它们磨碎一切坚硬的食物。它们虽然不挑食,但是也有偏好,蟑螂偏好脂肪类食物,“偷油婆”绝非浪得虚名。

“吃嘛嘛香”的蟑螂,身体自然也是“倍儿棒”。蟑螂身体富含脂肪,这使得它可以一个月不进食而安然无恙。这些小虫并非一直这么小,3亿年前的蟑螂,个头就大得很,足有几十厘米长。亿万年的演化使得蟑螂明白,只有变小,才能变强。小而扁平的身躯,让它们可以从容地栖身于任何角落。蟑螂是六条腿的奔跑专家,据有的科学家测算,它们每秒可以跑过50倍身长的距离,而且平衡能力极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表面奔跑如飞。如果蟑螂拥有跟刘翔一样的“身高”,它的110米栏成绩大概是——1.2秒! !难怪很多研究仿生的科学家都把蟑螂作为最佳运动模型,漫步火星的六个轮子的火星车,就借鉴了蟑螂的许多经验。

它们不仅身体强健,感觉也异常灵敏。蟑螂最为灵敏的感官是触觉。它们拥有两条各有一百多节的触角,每节触角上都有若干感觉毛,身后还有一对各19节的尾须,每一节上也有11条特别敏感的感觉毛。只要有些许的气流运动,这些感觉毛就可以感知。

由于蟑螂时常出入各种隐蔽阴暗的角落,它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携带了诸多致病菌。然而与老鼠不同,蟑螂从未造成过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因为虽然它们会沾染细菌,但是这些细菌从来不会在其身体内繁殖扩增。

有人说蟑螂肮脏,这就大错特错了。前面说过,蟑螂的感觉,主要靠触角、尾须和遍布全身的细小的感觉毛,保持这些感觉毛的清洁,对蟑螂来说十分重要。它们把一天中除去觅食、交配的时间,都用来清洁身体。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蟑螂,就一定不会忽略它们仔细地用口一节一节清理长长的触角的场面。

在中医眼中,它是药材;在热带鱼饲养者眼中,它是鱼食。在蟑螂爱好者眼中,它是宠物,它们低调、安静,从不会咬人在工程专家眼中,它们是最好的运动模型。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只因为它们时常出现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线,这些人就把它们同垃圾画上了等号。

只要肯用心了解,破除成见,“遇见蟑螂”,我们当然“不怕不怕啦”,它们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而低调的小虫而已。

1.本文介绍了与蟑螂有关的哪些内容?并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3分)

2.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找出两种,并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4分)

3.“这是一种‘成功’生物,拥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一句中“成功”的含义是什么?(1分)

4.下面两句话中划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任选一句,结合语境简要回答。(4分)

(1)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

(2)蟑螂是所有昆虫中唯一拥有“沙囊”的一类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第2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第3篇

 目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四、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后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