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

日期:2021-12-04

这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第1篇

一、课文分析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

  二、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第2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词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加深对词的内容理解,准确把握情感。

  2.以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赏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勇对挫折的勇气,培养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要求:每说出一条学生缩小范围,直到猜出举手示意

  上学期我们深度接触过一位学者,

  1.他是宋代文坛有着很高成就的人。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他的词以豪放见长,追求阔大的意境,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4.曾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写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词朗诵。体会朗读者的语气语调

  明确:慷慨激昂 高亢

  2.大声朗读词,同桌之间彼此读,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并思考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学生读,其它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

  三、品读课文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明确:“狂”

  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狗发疯。

  ②放荡,不受拘束。

  ③气势猛烈。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那有没有二者同时都俱备的人呢?文中的狂又是这里面的哪个含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的上阕。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哪些词句体现了“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内展开讨论,再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当然也完全可以把不同意见或困惑提出来。注意要作好记录。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积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狂在哪里”。

  预设:

  狂在穿着:牵黄擎苍,锦帽貂裘

  狂在行为举止: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冈

  狂在语言:亲射虎,看孙郎。

  (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大声朗读,并思考让老夫有上面的这些狂举狂态的原因有哪些呢?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怀?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1.狂在老当益壮:“鬓微霜,又何妨” .

  2.狂在雄心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但这是实际已经发生事的吗?不是,是想象。如果要实现得有一个什么前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三)词作品读小结

  这首词我们从“狂”入手,一起体会着苏轼的“形狂”和“心狂”,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形狂”正是“心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这一个人身上既有了形狂,也有了心狂,这才是真正的狂人,他的狂是进取之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正是这样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样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四、知识拓展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挑灯看剑:拨动灯火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马作的卢(dì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可怜:可惜。

  同为豪放派词人,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的表现形式是否一样?

  明确:报国情怀相同

  表现形式不同:

  《江》写了打猎的场景——爱民的表现——间接写他爱国——实写

  《破》写了战场的场景——驰骋沙场——直接写他爱国情怀。——虚写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从这两首词中感受到,无论他们身处何境,都会把国家命运置于最高位的情怀。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无论自己身处何境,都能将个人命运与国之統一紧紧相连的胸襟,时刻怀揣报国情怀,为祖国无硝烟的战场积蓄力量,时刻准备着。

  课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一些爱国的诗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上展示,评出一二三等奖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第3篇

 一、 导入

《江城子》的课文教案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细节描写,“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

  质朴:

  礼教观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突出反差。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动作细节)

  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

  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动作细节)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

  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乐朗读“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

  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 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难忘。”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

  六、 扩展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七、 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爱是高尚的,男女之间的爱应该是志同道合、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真挚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艺术手法第4篇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拓展延伸

  1、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之思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千里之思思――梦 梦中之思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之思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