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

日期:2021-11-02

这是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第2篇

【知识目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

  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用丰富具体的例证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

  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外国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发展是抒情诗出现异常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厚重的生活基础

  【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6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7段——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 (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二、探究品味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 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本文的说理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作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 具体的`例子,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启发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资料,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 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接受作者观点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第三,语言诙谐,幽默风趣。

  文章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幽默风趣,又具有高雅的品位。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这种富有文学语言韵味的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4、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

  【启发提示、开发思维】

  作者在课文中的观点尽管有权威性*,但也有可议之处。因为作者是从他自己的欣赏习惯出发来评论诗歌的,是一家之言。尽可以倡导学生各抒己见。

  5、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一真的技术还未发达,俩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 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 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文章又在比喻中结尾:”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 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予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 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

  三 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中国诗的特征】

  【启发提示】内容上,《致大海》磺美最由;电奔被竹大海,抒发诗人对自一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一由精神。《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谈中国诗的七个特点第4篇

教学目标

Ò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Ò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Ò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学情分析

一般中学生对诗歌不太了解,尤其是外国诗歌。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印发更多的外国诗歌加以讲解,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

Ò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Ò2.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Ò3.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3、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评论(0) 学时重点

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评论(0) 学时难点

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了解作者及作品

了解作者及作品

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钱钟书著作: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

活动2【练习】积累基础知识

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 )统 精suǐ( ) 一cù( )而就

shùo( )见不xiān( ) 逻ji( ) 叫xiāo( )

轻yuān( )剪掠 颦cù( )峨眉 单bó( )

不liǎo( )liǎo( )之 遥思远chàng( )

kǎi( )叹 hǎ( )巴狗 了不足qí( )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他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一句意思是,如果只会欣赏本国诗而不研究外国诗就不能真正地研究好本国的诗歌,说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2段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诗是早熟且早衰的。诗的发展一般是由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根本没有史诗,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却异常早。

第3段说明中国诗短的特点。为突出其短,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中国诗比作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接着,又用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轻鸢剪掠”在文章中的含义是:比喻中国长诗比西方诗的中篇诗体还轻捷简短。“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意思是人要看得远,一般要把眼睛眯起来,用来比喻简短的诗并不妨碍悠远意味的表达。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而引出下文对中国诗的暗示性的论述。

第4、5段则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作者旁征博引,先连引4句名言说明什么是暗示性。然后边析边引,用了12个例子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特点。

第6段论述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阐明中国厚重诗的比重低,音调比较单薄,形象生动,准确贴切。然后又从语言的本质上探究了中国诗斯文的原因。用了几个对比,展示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形象而鲜明。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者以退为进,先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的所谓差别只不过是中国诗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罢了。然后就选择两类典型的诗以证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8段进一步阐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无甚差异,并告诫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所以”,说明后面的结论是建立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本段中,作者以“他乡遇故知”和出门旅行作比喻,反复强调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并顺带对某些大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出了批评。让“哈巴狗”“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风趣幽默地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病人上床”“浪荡子回家”则比喻研究外国诗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国的诗歌。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评论(0) 学时重点

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评论(0) 学时难点

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一)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2)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

(1)他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2)假如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

暗含讽意,对他象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作者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活动2【讲授】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

需要。”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体:鞋子,喻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本体:脚,喻体:诗心。亦即诗歌的内容。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种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活动3【练习】(三)阅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10 * 谈中国诗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0 * 谈中国诗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3、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学时重点

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学时难点

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了解作者及作品

了解作者及作品

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钱钟书著作: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

活动2【练习】积累基础知识

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 )统 精suǐ( ) 一cù( )而就

shùo( )见不xiān( ) 逻ji( ) 叫xiāo( )

轻yuān( )剪掠 颦cù( )峨眉 单bó( )

不liǎo( )liǎo( )之 遥思远chàng( )

kǎi( )叹 hǎ( )巴狗 了不足qí( )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他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一句意思是,如果只会欣赏本国诗而不研究外国诗就不能真正地研究好本国的诗歌,说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2段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诗是早熟且早衰的。诗的发展一般是由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根本没有史诗,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却异常早。

第3段说明中国诗短的特点。为突出其短,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中国诗比作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接着,又用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轻鸢剪掠”在文章中的含义是:比喻中国长诗比西方诗的中篇诗体还轻捷简短。“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意思是人要看得远,一般要把眼睛眯起来,用来比喻简短的诗并不妨碍悠远意味的表达。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而引出下文对中国诗的暗示性的论述。

第4、5段则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作者旁征博引,先连引4句名言说明什么是暗示性。然后边析边引,用了12个例子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特点。

第6段论述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阐明中国厚重诗的比重低,音调比较单薄,形象生动,准确贴切。然后又从语言的本质上探究了中国诗斯文的原因。用了几个对比,展示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形象而鲜明。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者以退为进,先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的所谓差别只不过是中国诗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罢了。然后就选择两类典型的诗以证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8段进一步阐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无甚差异,并告诫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所以”,说明后面的结论是建立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本段中,作者以“他乡遇故知”和出门旅行作比喻,反复强调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并顺带对某些大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出了批评。让“哈巴狗”“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风趣幽默地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病人上床”“浪荡子回家”则比喻研究外国诗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国的诗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