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论语教学原则

日期:2021-06-12

这是论语教学原则,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教学原则

论语教学原则第1篇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与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因此,《论语》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考试分析。中公讲师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以及对老师的态度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总结:

1.在教育思想方面

孔子主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出不同的答案,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个点。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有教无类,把一切的教育传授给一切的人。

2.在教育原则方面

(1)启发性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想明白却不明白;悱:明白却说不出来)。译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知行统一原则:如:“力行近乎仁”。译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

(3)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译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学思行结合(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学习了新知识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复习,并且还要复习旧知识,光学习知识还不行,还要勤思考,这样才能做好学问。

(5)循循善诱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译为:老师循着教育的思路善于诱导人们学习,用文章使得我博学,以礼节来约束我,想要罢休也是不可能的了。

3.教师态度方面:

孔子主张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同样,在于学习方面,也要做到谦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要做到“不耻下问”,这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论语教学原则第2篇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实现统 一目标。孔子时代教育的统一要求还没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学框架,实施个别教育也比较容易。

2.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孔子己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伴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学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论语教学原则第3篇

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过程本身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这是一个古老的、规模宏大的教学论体系,尽管它不是充分完备的,但它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却光照千古。我认为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四条。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禀 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虽 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兼人,故退之。”

同样是问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因人而异?其原因就在于孔子认为两个学 生的情况不一样,所给的回答也就各有不同。

孔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这个基础上的。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如果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忽视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那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 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 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l),“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2) 正因 为如此,他的教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教 学中自然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实现统 一目标。孔子时代教育的统一要求还没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学 框架,实施个别教育也比较容易。基于这种原因,现在许多教师在领会、实施孔子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时,往往缺乏信心,认为很难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事实上,现在每位教师一个学年需要深刻了解的学生不过百人,有的甚至还更少,如果用心 去做是不难办到的,关键在于思想上缺乏这种认识。

关于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用得比较多,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能 如此教掌,我们现在的教师为什么不能呢?

(二) 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孔子己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伴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 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 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好的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是否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果学生还处于告知一而不能推知其余三的状态,就不要勉强地将结果不厌其烦地一一告知,否则会养成学生 的依赖性;当学生己处于告知一而能推知其余三的状态,教师就应该适时诱导,引发学生向更高的思维层次推进。教学中要注意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的原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 始终感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方面教师的架子比较大、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研究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对新知识 缺乏分解、深化能力,往往只顾自己讲完。学生能不能接受则顾及不到,本质上仍然是以灌输为主的注入式教学。另一种极端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受美国发 现式教学的影响,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自学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样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学习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等于让学生放任白流,其结果必然是浪费学生有效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启发诱导这一教学原则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它 正确处理好了学习动机这一问题。

(三)学思并童

在孔矛的教育思想中,他还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 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孔子以自己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 强调了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废寝忘食的思考其效果也不如学习。可见孔子己意识到思是建立在学这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发展建立在学习这个基础之上,没有一定数量知识的掌握去谈发展思维就象空中楼阁一样毫无道理。孔子在强调学的重要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6)凡事都应该认真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正是孔子教学论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已经解决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我们就应教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然后通过发展智力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四)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 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 、“多见”, 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 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外交、文学艺术等等。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多问多学所以 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在主张知识应该广博的同时,为了防止杂乱无章,孔子提出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论语·雍也》中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虽然孔子所 说的“礼”是当时的《周礼》,其思想性和价值不高。但孔子意识到丰富散乱的知识要有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串起来这一点是极富创见的。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面,对 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也会左右逢源、才思涌跃。如果知识能够用 一条主线“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而举一反三。可见有没有中心和主 线,知识的价值大不一样。

孔子的“由博返约”主张,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掌握有待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掌握知识体系,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分散的知识,而是一个框架。这跟孔子的“由博返约”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现代教育理论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那种只顾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抓住教学的本质。

结束语

以上四种教学原则和和方法,它们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或方法。我们应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力争 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颜渊在盛赞老师的教育艺术时这样说:“口自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照,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然从之,未由己也。”的这既是孔子高超教育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最高追求。

注:

(1) 《论语·先进》

(2) 《论语·雍也》

(3) 《论语·述而》

(4) 《论语·为政》

(5) 《论语·卫灵公》

(6) 《论语·季氏》

(7) 《论语·子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