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1-06-02

这是一剪梅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剪梅教案一等奖

一剪梅教案一等奖第1篇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理解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诗词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词中的意象解读文句,品味意境,通过诵读传达出词人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词人深婉细腻的相思之情。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第二阶段,教师演唱《月满西楼》,小组讨论词句,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第三阶段,对比鉴赏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愁”的不同,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词句。第四阶段,利用数影仪展示学生改写作品,更为直观。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学习活动,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通过看课文注释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读准全词,掌握“玉簟”“兰舟”等词语读音和意义。

任务二:结合导学案知识链接,以及通过其它阅读途径查找、阅读、整和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完成导学案相应题目,准备小组展示分享。

任务三:观看《百家讲坛》中讲解李清照少年才女的内容,深入此人的成长环境。

【教学活动设计一】(一)导入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让我们看这样一幅图画,猜一下这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答牛郎织女)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县的织女洞也是全国公认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我们知道牛郎织女每年七夕才能相会,其余时间则是处在无尽亦无休的相思之中。那么当新婚不久的李清照面对夫妻的分离她是如何表达这份相思之情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板书题目)

【教学活动设计二】(二)学习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请大家齐读一下: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二* 齐读学习目标

1.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抓意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2.通过改写,体会词人寂寞相思之情,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三】 (三)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词,初步品味全词,读的时候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读准字音,第二将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第三把握一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读完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一起研究学习。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三* 自由朗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学生展示,学生读词,纠正字音,逐渐读出感情,先由个别学生读,然后再齐读。

随后思考 “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题,找人作答。需要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教学活动设计四】(四)寻微探幽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人说品一首好词,应当烹上一壶好茶,老师已经为大家烹上了好茶,在这缕缕的茶香之中,伴着动人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品品这首词。学生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最后教师作小结。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四*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尝试着进行自主赏析。

教师给予方法指导:(1)发挥联想和想象,找出词中的意象进而分析词的意境。(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句子。(3)抓取句子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进行赏析。

全词各句的分析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環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西楼应该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而楼梯向东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4)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5)“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現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通过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我欣喜的看到大家的情感体验在不断提高,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透过琐碎和平淡,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境界,仿佛有那么一瞬间触摸到了词人的内心情怀,让我们再次一起诵读一下这首词。

(生齐读全词)

【教学活动设计五】(五)对比阅读: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大家看一下这首词《声声慢》,这两首词都有“愁”请你简要赏析一下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两首词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五* 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两首词“愁”的不同

小组探究。

通过探究学生明确《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当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淡,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融合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这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悲愁。

【教学活动设计六】(六)妙笔生花,诗中有画。

诗歌有音韵美、建筑美、绘画美一说,我们通过读理解了它的音韵美,通过探讨领略了它的建筑美。通过分析和体悟,我们领会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深深的相思之情。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用优美的语言将《一剪梅》改写成一篇小散文,字数200-300字。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六*手写诗中画

(学生展开描写,小组交流展示)

你们的投入和进步鼓舞了老师,我也写了一篇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齐读一下。

依稀记得,那年夏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你我驾舟出游。然而,此时此刻的我只能与兰舟为伴,飘荡在这无人的湖面。荷叶已残,莲蓬孤零零的立在水中,仿佛昨日的香气还在。缕缕清风袭来,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乱了我的思绪。可我单薄的身子却再也经受不住竹席阵阵的凉意。我抬头凝望着远方,多么希望你能托鸿雁捎来问候……

思君不见倍思君,江山未老红颜旧。我也多想托鸿雁告诉你:哪怕斗转星移,哪怕海枯石烂,此情依旧。不经意间,月亮已照亮了西楼。都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的心早已随着远去的大雁飞向你。而此时的你,是否也在思念我呢?飘着飘着,绵延的愁绪涌上眉梢,如这小舟激起的层层水波,一圈一圈荡漾而去。惟愿你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教学活动设计七】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由残藕、玉簟、兰舟、鸿雁、锦书等意向走进了她的内心,领会了她那真挚感人相思之情。让我们爱上诗词,趁大好青春年华,去阅读美好人生!(教师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七

学生反馈本节课各个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一剪梅教案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

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一剪梅教案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满西楼》,听完这首歌,我们不但觉得音乐的旋律很美,而且也觉得歌词本身更美,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原是一首宋词,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北宋词坛巾帼不让须眉,早年她将深深浅浅的忧伤,化作小长长短短的诗行,把酒东篱,浅吟低唱,晚年她更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国破家亡的漫天愁思,抽丝剥茧,细细编织,今天,就往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学习她脍炙人口的名篇《一剪梅》。

  (二)正课讲析

  作者介绍

  李清照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呢?

  此词作于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负笈求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感知一下这首词(师读,生读)

  那么,这首词究竟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词人又是如何巧妙传达的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文本,也许可以拨云见日。

  (1)首先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破空而来,红藕香残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荷已落,香已陨),哪里的景物,(室外之景),这样以点带面,点明时令已是清秋时节,透露出凄凉之意,词人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千里之外求学的丈夫,(心理产生什么感情呢)(凄凉冷落之感顿生心间。)

  (2)如果说“红藕香残是(室外之景(板书)),那么玉簟秋就是(室内之物(板书)),(看注释)玉簟指的就是(冰凉如玉的竹席),这了表面是写竹席凉,(实则是写独守空闺的的内心感受),暑退秋来,人去席冷,冰凉如玉,詞人把内心的孤独寂寞借一玉簟来传达,恰到好处。

  (3)“红藕凋落香残陨消”是通过什么感受来写景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玉簟秋又是什么感受?(调动了肌肤的触觉感受来写)词人通过这样的手法写荷与香显得举重若轻,充满了仙风灵气,完全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在这样一个清秋师时节,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不觉拨动了对词人的心弦,词人是如何排遣的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荡舟之事)。(板书)

  (1)这里哪个字用得极妙?(独)

  (2)(独写出了一个人孤孤单单,形单影只,满心满眼都是相思。)如果有郑愁予笔下达达的马蹄,她多希望他是个归人,而不是个过客。

  (3)“独”还有一个今朝和往昔的对比,(以前是夫妻双双泛舟湖上,满是诗情画意),如今独自一人独荡孤舟,往事如昨,一一在目,内心挥之不去的相思,岂是荡舟所能派遣得了的啊。

  词人于兰舟中,百无聊赖,不觉抬头望远,见雁过长空,不由得兴奋地产生了遐想“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这里的谁是指(“赵明诚”)

  (2)词人多么希望在自己柔肠百结的时候能有一封锦书记来,可这只能是自己的神驰遐想而已,并无锦书寄来,有的只是西楼上恼人的月色,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而这月色正如心中绵绵无尽的相思漫无边际,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3)有人说易安生花妙笔,连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点秋雨,一盏孤灯的能点石成金,更何况这西楼,这月色,这雁阵,这云中的呢?此时此刻,易安不得不承认,此景此情,也只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阵空回,家书杳然。

  此时,浓得化不开的相思已紧紧地把易安包围,让她无所遁形,这又是怎样一种愁思呢?

  看下面三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花”在这里指?(青春、韶华、人生、容颜)

  (2)“水自流”指(这青春、这韶华、这人生、这容颜都随水而逝,

  (3)词人此处: 将青春定格于残红

  将人生定格于落花

  将韶华定格于流水

  词人借景抒情、借物伤怀(板书)

  正有“花落人断肠”、“水流无尽似愁浓”之意。

  (4)再来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是一处妙笔,一反以前“徒留贱妾守空房”小女人的期期艾艾,也不是李白《长相思》里“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小女子。易安有她的大格局,大境界。

  (5)她推己及人,说出相思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是两心如一、心心相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足见她爱得坚定、爱得自信、爱得执着、爱得深沉。

  那么她的相思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呢?词人直言不讳地(直抒胸臆(板书))告诉我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要用什么来消,用计消除,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煞费苦心)才能消,足见情之深。

  2.但词人又告诉我们“无计可消”,“如果是一种病的话,已无药可医、无方可治”足见情之重。《上邪》爱得光明而大胆、易安爱得磊落洒脱。

  下两句更是可圈可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首先易安把“愁”想象为可(运动之物)

  2)运动的方式竟是:(刚从紧蹙的眉间消失却又隐隐上了心头)

  3)而且用“却……才”来写(运动之速),眉间、心上,感情在短暂的时空中起伏变化,简,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外在为内在,化静态为动态。这两句正式化用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眉间、心上,才下、却上的起伏变化中,足见相思之愁是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啊!

  我们来做一个写作训练,把《一剪梅》改写成一段散文。

  (三)总结

  她并不知道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斜晖中,命运正轻拨慢捻着更大的悲哀,向她走来,国破、国亡、夫死,明城已经不在了,留他一个在这孤零零的人世间,她真切的告诉我们,“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同学们课后比较阅读《武陵春》词,看手法、主题有何异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