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陶庵梦忆序教案

日期:2021-09-29

这是陶庵梦忆序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陶庵梦忆序教案

陶庵梦忆序教案第1篇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

二、作者简介、解题: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8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蜀人,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láng)嬛(xuān)文集》《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石匮书》《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的第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书序,是说明写作缘起或写作目的的。

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兴趣广泛,平时注意各种人物、动态、生活、习俗,以至饮食、蔬果等。这些为旧时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却偏有欣赏、记录的兴趣与勇气。他写过一篇《自为墓志铭》,坦承自己少为“纫子弟,极爱繁华”,为“茶淫桔虐”。

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yuè)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张岱精于品茶,还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创制出一种“兰雪茶”。“日铸雪芽”在宋朝已列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之誉。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宁松萝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时,盖过一时,美国过日铸。张岱“遂募歙人入日铸”,一如松萝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进而他又探究泉水,发现“他泉瀹(yuè)之,香气不出,煮禊(xì)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服,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陶庵梦忆·兰雪茶》)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磨茶市,绍兴之饮茶者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兰雪茶有此名声,功归张岱。

明时,绍兴已开出游少茶馆,其中有一家煮水烹茶尤其考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张岱对这家茶馆特别喜爱,并亲为其取馆名“露兄”,是承米芾“茶甘露有兄”之意。还为其作《斗茶檄(xí)》:“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迩者择有胜地,复举汤盟,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瓜子炒豆,何须瑞草桥边,桔柚查梨,出自促山圃内,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庐仝(tóng)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尘,用畅清谈,凌晨榻焚香,共期白醉。”

曾声名远播,一时名重虎跑、惠泉的绍兴名泉枣禊泉,一度掩没,已不为人知了,是张岱重又发现的。

茶事、茶理、茶人,在张岱的文集中记述甚多。张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的会稽鲁云谷;有每与他嗓茶“辄道白门闵汶水”的周又新。他那嗜好“米颠石,子奠竹,桑茶,东坡肉”的季弟山民和与他茗战“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痴”。

岱还好玩赏茶具。他弟弟山民获得一瓷壶,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壶铭:“沐日浴月也其色泽,哥窑汉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饮食。”还有一只宣窑茶碗,张岱有铭曰:“秋月初,翠梧下。出素瓷,传静夜。”另有一把紫砂壶,未镌制作者印,张岱确认出于龚春之手,特作壶铭:“古来名画,多不落款。此壶望而各为龚春也,使大彬骨认,敢也不敢?” 张岱称得上是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位茶道专家

三、疏通课文:

【原文】陶庵梦忆序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地方)归止(归宿),披发(披头散发)入山(进入山林),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形状可怕)为(变为)野人。故旧(亲戚朋友)见之(我),如(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è陡然一惊)窒(窒息)不敢与(跟我)接(接近、接触)。作(写)自挽诗(《自挽诗》),每(每每,屡次)欲(想)引决(自裁、自杀),因(因为)《石匮(kuì)书》未成,尚(还在)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活着)人世(人间)。然(然而,但是)瓶粟(瓶中粮食)屡(屡次、经常)罄(qìng空,净尽),不能举火(生火做饭),始(才)知(懂得)首阳二老(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传说他俩反对武王伐纣,不食周粟,因饿而死),直头(竟自,一直)饿死,不食周粟(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状点语(夸张、粉饰的话)也。

饥饿之余,好(喜欢)弄(舞弄)笔墨(文字)。因(由此)思(想到)昔日(过去)生长王谢(像王谢这样的富有大家里。王谢,指东晋的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很豪华,高门世族),颇(很)事(享用)豪华(豪华的生活),今日(现在)罹(lì遭到)此(这种)果报(因果报应):以笠(草帽、斗笠)报颅(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篑(kuì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报踵(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踵,zhǒng脚跟),仇(报答、报应)簪(zān)履(插簪穿履)也。以衲(nà补缀的衣服)报裘(皮袍),以苎(zhù通“苧”,麻织品)报絺(xì粗葛布),仇(报答)轻暖(轻暖的衣服)也。以(用)藿(huò野菜)报肉,以粝(lì粗米)报粻(zhāng好粮米),仇(报答)甘旨(美味的食品)也。以荐(草褥子)报床(温暖的床褥),以石(石块)报枕(柔软的枕头),仇(报答)温柔(温暖柔软)也。以绳报枢(门轴),以瓮(wèng瓦瓮的口)报牖(yǒu窗户),仇(报答)爽垲(kǎi明亮干燥的房子)也。以烟(烟熏)报目,以粪(粪臭)报鼻,仇(报答)香艳(以前的享受香艳)也。以途(跋涉路途)报足(脚),以囊(背负行囊)报肩(肩膀),仇(报答)舆(车、轿)从(随从的人)也。种种(各种)罪案,从种种果报(因果报应)中见(看到)之.。

鸡鸣枕上(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夜气(黎明前的清新气息,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方回(思想刚一转动,即刚刚恢复),因(因而)想(回想)余(我)生平(一生),繁华靡(mí)丽,过眼(转眼之间)皆空(都已经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今(现在)当(应当)黍熟黄梁(从黄梁梦中醒来),车旅蚁穴(自己的车子刚从蚂蚁穴中回来),当作如何消受(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遥思往事(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忆(回忆到了)即(就)书(书写、记下)之(它们),持向(拿到)佛前,一一忏悔(一桩桩地来忏悔)。不次(次序,按……次序)岁月,异年谱(与年谱相异)也;不分门类(不按门类排比),别志林(与《志林》相差别)也。偶(偶尔)拈一则(拿出一则来看看),如(好像)游旧径(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如(像)见(遇见)故人(以前的朋友),城郭人民(城郭依旧,人民已非),翻用自喜(自己反而高兴),真所谓(真可以说)痴人前不得(能)说梦矣。

昔(过去)有西陵脚夫为(替)人担(挑)酒,失足(不慎跌了一跤)破(打破)其(那)瓮(酒坛子),念(估计)无以(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偿(赔偿),痴坐(呆坐着)想曰:“得(能够)是梦便(就)好!” 一(一个)寒士(贫穷的书生)乡试中式(考取了举人),方(正)赴(参加)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人的宴会),恍然(恍恍忽忽地)犹意(还以为)未(不是)真,自(自己)啮(niè咬)其(自己的)臂(手臂)曰:“莫(莫不是)是梦(做梦)否?”一梦耳(同样是对于梦),惟(只)恐(担心害怕)其(它)非梦,又(另一个)惟恐(只担心害怕)其(它)是梦(做梦),其(他们)为(作为)痴人则(则是)一(一样的)也。

余今(我现在)大梦将寤(wù醒,这里指人的一生将近),犹(还)事雕虫(指写作。雕刻虫书,喻小技巧),又是一番梦呓(梦话)。因(因而)叹(叹息)慧业(运用智慧的事业)文人(能运用智慧写文章的人),名心(爱好功名的思想)难化(难以改变),政(通“正”)如邯郸梦断(指前面所叙的黄粱梦醒),漏尽(夜尽)钟鸣(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卢生遗表(卢生在临死时说:“俺的字是钟繇法帖,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家作镇世之宝。”),犹(还)思(想着)摹(描摹)榻(坐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以(来)流传后世。则(因此)其(他的)名根(产生好功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能生之义,如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一点,坚固如(像)佛家舍利(舍利子),劫火猛烈(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犹(还是)烧之不失(烧不掉的)也。

四、文本研读:

(一)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明确: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 好弄笔墨 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4张岱将什么看成是一场梦?

明确: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3、文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作者认为是一种因果报应)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这个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表达出的反省忏悔之意,不过,该反省忏悔的应不应该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不是,而应该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岱不仅是个人在反省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反省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反省忏悔。

那么难道真是他以前过于豪华的生活使之现在遭到报应吗?让他生活的如此凄凉困窘?其实是国破家亡!

4、前半生生活风流浪漫,天天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国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复存在。国虽亡,家虽败,但国仍在心中,所以我们说张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面对这种今昔巨变,以何来支撑?

明确:“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饥饿之余,好弄笔墨。”“余今大梦将寐,犹事雕虫。”

(二)何谓痴梦: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明确: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三)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情感是什么?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4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明确:坚固的是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4、对文字的痴迷让你想到什么?

明确: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在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后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内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终,但对文字的痴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五、赏析艺术特色

1.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2.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在简括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状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3.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拓展延伸及作业:文中复杂的情感其实是张岱复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张岱的人生态度中最能触动你的是什么?就其一点来谈即可。

资料链接:“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自题小像》)

一、 总结: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

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附一:板书

陶庵梦忆序

张岱

痴 梦

陶庵梦忆序教案第2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排队的好处,理解、认同并能遵守排队规则。

  2、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排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

  3、体验遵守排队规则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宝宝去春游”情境幻灯四张。

  2、排队的小标记若干。

  3、生活场景幻灯:超市付款、上下楼梯、玩滑梯、上公共汽车、插队、掉队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看,小托班的宝宝们去儿童乐园春游了。

  二、观察图片,了解排队的好处。

  1、情景一:宝宝们在马路上乱糟糟地奔跑。

  师:怎样才能安全地去儿童乐园呢?

  小结:原来排队可以避免发生一些危险。

  2、情景二:抢票。

  师:要怎样做才能很快地拿到门票?

  幼儿示范排队。

  小结:原来排队可以让很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情又快又好地完成。

  3、情景三:宝宝们挤在儿童乐园门口。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宝宝们,要怎样进去呢?

  小结:原来排队能让本来很拥挤的地方变得不拥挤,大家很容易就通过。

  三、给活动室中需要排队的地方贴标记。

  师:在我们的活动室里,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排队,请你找找需要排队的地方,把这些小标记贴上去。

  1、幼儿自主张贴排队标记。

  2、幼儿相互介绍:你把标记贴在哪里?为什么?

  四、观察讨论插队、掉队的现象。

  1、出示图片:这些宝宝们也排队了,可是为什么发生纠纷呢?

  2、讨论:别人插队怎么办?

  怎样才能不掉队?

  五、拓展经验,了解生活中的排队规则。

  师: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排队呢?

  1、超市结账(排队是先来的人排前面,后到的人排后面,不争抢、不插队)

  2、上下楼梯(靠着右侧走)

  3、晃晃桥(同一个方向排队,依次玩)

  4、公共汽车(先下后上)

  5、电梯(先出后进)

  ……

  六、宣布“宝宝去春游”的故事结尾。

  师:排队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刚刚你们讨论的话,小托班的宝宝们也记住了。春游回来的路上他们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靠着右侧走,可安全、可神气了。

  七、出示图表,启动“排排队,我最棒”小擂台比赛。

  八、游戏:去儿童乐园,巩固排队规则。

  活动延伸:

  将“排排队,我最棒”小擂台比赛渗透到一日活动中,以强化幼儿遵守排队规则的意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灵感来自于《幼儿教育》(2015年3月)上的一个方案设计《八只小熊去春游》。但考虑到中班幼儿对排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也为了使活动更具可操作性,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该方案进行了相应地补充与调整。

  为了考察活动效果,我在平行班进行了一次试教。首先利用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认识排队的好处,然后请幼儿在本班活动室找寻需要排队的地方并贴上标记,再拓展经验,引导幼儿认识人们生活中是如何排队的,最后启动“排排队,我最棒”的擂台赛。但课题组老师们听课后认为:排队是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强调排队,而生活中真正频繁出现的.问题――插队、掉队,在活动中却没有得到体现和重视。

  于是在第二次实施活动时,我对各环节作了一些调整:在认识了排队的作用后,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插队和掉队的场景图,请幼儿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活动结束时,增加了小游戏“去儿童乐园”,使排队这一文明习惯在幼儿的行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

  经过这样的调整,活动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完善: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排队;其次,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和解决和纠正;最后,把排队延伸幼儿的社会生活之中。孩子们在观察、讨论、游戏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真切感受和体验排队带来的方便和快乐,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认同并遵守这一规则。

陶庵梦忆序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五、赏析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

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总结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陶庵梦忆序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 好弄笔墨 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 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五、赏析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总结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