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日期:2021-10-12

这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第1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所选择的竟象,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者,根据下片中的典故,进一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他写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第2篇

教学目标:

人教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第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今天上午,两节课连堂,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我用一节课帮助他们做了预习工作,主要从作者生平(知人论世)、朗读技巧(情感把握》与熟悉典故(知典论词)三方面进行,学生的听课状态还好。特别是讲述到辛弃疾自小就受到祖父的耳濡目染,在“指画江山”中埋下了一颗抗敌复国的理想种子,“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同学。

  但是,第二节课,当我们一同鉴赏《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时候,发现学生眼神迷离恍惚,很多同学心不在焉,游离课堂。课下,我走到他们中间,询问原因,有同学说五一以来时间的调整无法适应;有同学说听课没有意思,特别是第二节的鉴赏课。

  “没有意思!”这句话特别熟悉,当时刺了我一下,我知道这是真话。后来想想,自己的语文课到底有多少让同学们感到“没有意思”呢?不禁让自己一颤。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老师第一反应就是:学生不认真听课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习惯以教师的威严去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这是课堂的秩序和纪律。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需要对学生的“有意思”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呢?

  学生口中的“有意思”,也许是那些能触动他们的感觉系统,调动他们的思维细胞。在语文课上,他们认为“有意思”的往往是故事小说,也包括一些见闻世事的奇谈怪论,还有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人和事,总之就是接近他们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的。诗歌由于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达情含蓄,想象丰富等特点,学生不易亲近。

  我们一方面通过朗读训练,尽量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体味情感。但这一环节教学十分困难,特别是当我一遍又一遍的范读以后,学生个体读还是停留在初中水平之上,我深深痛感到我们的朗读指导教学都是失败的。也许通过我们的范读和指导,学生能整体感知诗词所传达的感情,但是我们仅仅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问题导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脉络世界,去品味其景其情,鉴赏手法。这一环节,我们的老师比较精通和熟练,各种技巧和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新手,我也希望借鉴模仿学习,所以整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就是用别人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

  学生的“没有意思”,从教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到底在哪?我的问题设计,讲课思路,言语表达还是情绪感情呢?可能都有,但是“以教定教”的备课思维,导致自己的教学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可能是学生感觉没有意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每次备课,总是温习课本以后,迫不及待地去看教参上面的解读和鉴赏,然后去搜集各种教案,从中筛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二,整合在一起,走进课堂,给同学们“侃侃而谈”。那么,学生的学情和上课状态完全不在考虑之中,有时候也很难把握,更没有精力去兼顾。

  王荣生教授曾撰文指出,我们老师首先应该不要把自己当一个老师去备课,用一个读者的身份去阅读文本。以教师的身份定教学设计,我们很多时候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学生,我们更不愿意去花更多的时间去“素读”文本,找到自己的原始感受和思路。我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教师的'高度去解读诗歌,那是专家的角度,我们就远远地离开了学生。

  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和解读新的知识,那么讲课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忽视。我们不关心学生学了哪些内容,我们只关心自己要教哪些内容;我们不关心学生听课状态,我们只关心自己的讲课状态。

  所以,我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带着专家的解读和他人的教学思路去讲解,学生们带着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听课和理解,这样中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产生了课堂中的“代沟”,学生自然觉得“没有意思”。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感受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2学情分析

~我国古典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3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词中寄寓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体会词作的写作特点(抒情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展示) 1、把握诗歌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词中寄寓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体会词作的写作特点(抒情手法)。 (二) 赏心亭:北宋真宗年间丁谓“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所建,“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你能不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辛弃疾登亭所见之景的特征? 面对如此的雄图秀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四)请同学们把词再默读一遍,仔细思考,词人的登临意是什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用典)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体会作者登临意时适时切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体会情感,并顺势点出用典抒情这一手法。) (五)拓展探究 为什么在南宋时期,对于英雄的呼唤如此之强烈? 当国力强盛的时候,呼唤英雄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活动2【讲授】朗读品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偏,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活动3【活动】揣摩意象特征

你能不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辛弃疾登亭所见之景的特征?

面对如此的雄图秀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赏心亭---伤心亭)

活动4【活动】小组讨论领会登临意

请同学们把词再默读一遍,仔细思考,词人的登临意是什么?

(生:结合诗句挖掘讨论。)

活动5【练习】朗诵传情

自由诵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小组推荐诵读

活动6【作业】追思英雄

为什么在南宋时期,对于英雄的呼唤如此之强烈?

当国力强盛的时候,呼唤英雄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展示) 1、把握诗歌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词中寄寓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体会词作的写作特点(抒情手法)。 (二) 赏心亭:北宋真宗年间丁谓“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所建,“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你能不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辛弃疾登亭所见之景的特征? 面对如此的雄图秀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四)请同学们把词再默读一遍,仔细思考,词人的登临意是什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用典)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体会作者登临意时适时切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体会情感,并顺势点出用典抒情这一手法。) (五)拓展探究 为什么在南宋时期,对于英雄的呼唤如此之强烈? 当国力强盛的时候,呼唤英雄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活动2【讲授】朗读品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偏,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活动3【活动】揣摩意象特征

你能不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辛弃疾登亭所见之景的特征?

面对如此的雄图秀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赏心亭---伤心亭)

活动4【活动】小组讨论领会登临意

请同学们把词再默读一遍,仔细思考,词人的登临意是什么?

(生:结合诗句挖掘讨论。)

活动5【练习】朗诵传情

自由诵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小组推荐诵读

活动6【作业】追思英雄

为什么在南宋时期,对于英雄的呼唤如此之强烈?

当国力强盛的时候,呼唤英雄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