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游沙湖文章结构

日期:2021-10-29

这是游沙湖文章结构,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游沙湖文章结构

游沙湖文章结构第1篇

一、教学思路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三分之一的时间,由教师点拨助诵。二、理论指导新编《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必须以新的点拨法教之。点拨法教学,即教师三言两语,略做启发;学生熟读精思,期在成诵。“熟读”点拨,有“领读”、“通读”、“译读”、“速读”、“竞读”、“标读”等六种。其中关键在“标读”,即有提示诵读:先摘取原文字词做板书,辅助机械记忆,此为词语标读;后提炼原文内容做板书,促进理解记忆,此为文意标读。“精思”点拨有两种:其一,设问背诵。即教师依据对文章的深层理解,打乱原文顺序,从文脉、技巧、内容等角度设置问题,让学生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文字来回答的背诵。其益处在于深化理解原文。其二,一言心得。即要求学生在熟读成诵之后,感悟文章主旨,以书面形式一言以蔽之。其目的在于砺练悟性,使学生自觉陶冶情操。其益处在于提高效率:短,则思凝;平,则易写;快,则省时。点拨法对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养成文言的敏锐语感、领悟文章的写作艺术、优化人文的自我修养,具有明显效应。变“满堂灌”为“点拨法”,是文言教学法的飞跃。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有关“熟读”点拨的理念。三、教学特色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气氛生动。四、教学后记此课教罢,安排了两项教学活动,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第一,以默写检查背诵,平均成绩67.3分。有25人被评为“信得过学生”。他们于课后自觉巩固课堂诵读成果,并做默写练习,成绩在90分以上。其余24人,不能及时巩固,须老师催促方能落实。第二,讲评《一言心得》。许多同学能在准确理解苏轼原文的前提下,结合花季学生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悟。例如:A、“再少”不如“一少”,决不委心任去留,势必有所心得,不可白过。B、与其老时靠第二春奋斗,不如少时趁第一春创业。C、虽言人生有再少,我辈当重第一春。D、与其白发唱黄鸡,不若垂髫把秒惜。E、宜教青丝诵白日,休将白发唱黄鸡。F、人生虽可再少,惜时当在今天;寄希望于明天,付行动于今朝。有一位同学在《一言心得》中慨叹:“如此上课太累了!”此一叹恰恰证明,教师点拨之精当,学生诵读之投入与精思之专注。与以往文言讲读课上教师之满堂灌与学生之满堂听大相径庭。以往的语文课,学生耽误几节课,甚至几周课都不以为然,如今这样的诵读课,少上一节就会欠下一笔难偿的债。五、教案教学目标疏通文字,理清文脉,感悟文旨,背诵文章。教学难点:感悟苏轼疏放乐观的情怀。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前提下,背诵全文及白居易《醉歌》共214字。教学过程首段点拨词语标读:黄州……亦……予……因……闻……遂……文意标读:求疗释词:相学生熟读成诵41字。中段点拨词语标读:安常……以纸……余戏……君以……皆……文意标读:异医释词:颖、绝、异学生熟读成诵42字。尾段点拨词语标读:疾……寺……有……溪……余……山……松……萧……谁……君……休……是……文意标读:游寺 奇水 再少释词:许、再少、丑时、酉时、绶学生熟读成诵131字。理清文脉板书:感悟文旨背景:贬谪黄州;46岁。何谓“疏放乐观”?少时乐,浅乐也;老时乐,深乐也。顺境乐,浅乐也;逆境乐,深乐也。课后作业:写《一言心得》

游沙湖文章结构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随笔小品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教学难点: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预习:

  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

  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教学过程:

  一、生平多磨砺,“老来事业转荒唐”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说到: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2、了解“乌台诗案”。

  3、“突围”的意蕴是什么?

  二、黄州有新篇,“客来梦觉知何处”

  我们无法知道初到黄州的苏轼,当时会是怎样的心境。但是我们可以透过他流传后世的作品来感受他的心路变化。

  回顾我们学过的或熟悉的作品,看看黄州时期的苏轼,都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典的篇目,表达过哪些深沉的喟叹?

  三、旷达发豪情,“休将白发唱黄鸡”

  1、初步了解课文:指名朗读。

  2、请学生指出本文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3、解题: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游沙湖》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a、篇幅短小。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4、设计解读文本问题。

  “谁与共游”——“游赏之景”——“景中之意”——“游中之趣”——“游时之感”。

  5、解读文本。

游沙湖文章结构第3篇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简)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 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作者情感 乐观 !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 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录:原文与译文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 (1)相:察看

  (2)庞安常:人名

  (3)颖悟:聪颖,有悟性

  (4)戏:开玩笑

  (5)辄:就

  (6)异人:奇异的人

  (7)甘:甜

  (8)萧萧:风雨声

  (9)子规:杜鹃鸟

  (10)郭:城

  (11)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12)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

  (13)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14)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游沙湖文章结构第4篇

教学目标:

  1、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1)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2)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作者情感

  乐观 !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五、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六、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一)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