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日期:2021-08-27

这是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景,水天一*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弃疾渡*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弃疾觉得他在*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出了*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们能说出这首词的作者吗?

生:*弃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

*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的朗读而喝*!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分析题目——登高之作。

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读过*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景,水天一*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弃疾渡*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弃疾觉得他在*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出了*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评价*弃疾的“登临意”;

3、课外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附)板书:

上片:*水山景落日断鸿(凄清的意境)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第3篇

三维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鹧鸪天》、《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三)、赏析全词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问题探究

  1、上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在上片里,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无线悲凉的意境,来衬托作者压抑、孤独、忧愁的心情,巧妙的做到了,情景交融。

  4、在下片中,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

  (1)、张翰——乐于归隐

  (2)、许汜——谋取私利

  (3)、刘备——雄才大略

  (4)、桓温——叹时光流逝

  5、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有何作用?

  ——作者连用三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1)、张翰的典故,即表明了词人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政务不顾而隐居。

  (2)、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立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3)桓温典故,直抒胸臆,感叹时光。

水龙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第4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给大家分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一、三维目标

1、感悟*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

*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的*格局。

*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弃疾劝耿京与南宋*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代表作有:《鹧鸪天》、《清平乐》、《西*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三)、赏析全词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弃疾自己。*弃疾渡*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弃疾觉得他在*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问题探究

1、上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

——*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在上片里,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无线悲凉的意境,来衬托作者压抑、孤独、忧愁的心情,巧妙的做到了,情景交融。

4、在下片中,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

(1)、张翰——乐于归隐

(2)、许汜——谋取私利

(3)、刘备——雄才大略

(4)、桓温——叹时光流逝

5、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有何作用?

——作者连用三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1)、张翰的典故,即表明了词人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政务不顾而隐居。

(2)、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立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3)桓温典故,直抒胸臆,感叹时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学难点】学习*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弃疾,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由写景表达自己的“愁”与“恨”;下阕,由用典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上阕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近;天地——自身;)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能看出来?

(首先,先出现的意象是秋*、水、天。“秋*”的修饰语是“千里”,给人以辽远之感,后“水随天去秋无际”正是这种辽远之感的具体表现,“无际”以体现出此时作者是在描写穷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写山,山虽也属远景,但比起“千里”“无际”而言,空间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际以外的另一视线标的物;“落日楼头”“栏杆拍遍”就又近一层,从看得见摸不着之景,变成了可触摸之景。整个过程作者以秋*起兴,逐渐吐露出“愁”“恨”“游子之情”,从无情之景写至有情之景,从遥远的天际逐渐关注到自身的情感。)

3.小组合作,上阕中作者的“愁”“恨”“游子之情”都是缘何而起?

(首先,“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出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及韩愈《送贵州严大夫》“山如碧玉”之句。此处体现山河的美好壮丽。然而,建康属于南宋偏安之地,北方的宋朝已被金人占领,作者也被迫投南。此时,山河越壮丽,山河沦丧之痛就越强烈,因此“献愁供恨”似是将自己的缱绻愁肠供奉给山河一般,愁恨难平;其次,作者是山东济南人,因山河沦丧被迫背井离乡,南行之此地,已然身世飘零,而作者在朝廷中又被排挤,孤独之意就更加一层。此处“*南游子”暗指“南逃、被异党排挤、不被君王重用”三层含义,“落日”代表了宋王朝衰败的颓势,“孤雁”代表了自己身世飘零又无法实现*理想的苦闷。)

4.小组合作,下阕使用了哪些典故,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一,张翰因为想吃家乡的鱼就辞官回家,暗含作者的思乡之情;其二,许汜于风雨飘摇之中求田问舍,表明自己不齿许汜之流,一心报国的情怀;其三,环纹被整,路过金城,见树长大,感慨自己年岁渐长,表明作者时不己待,对自己*愿望难以实现的担心。)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结合文本中的几处典故,谈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典故?

(真实出现过的人、文字、事件,虚构的东西不叫用典,如神话。)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清秋、水、天玉簪螺髻楼、栏杆---------由远及近

张翰————思乡;

许汜————全心报国;

桓温————老之将至,壮志难酬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弃疾个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