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

日期:2021-09-03

这是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第1篇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

  ①初不自贵重

  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

  “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

  “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⑵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⑶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感受新奇,感受快乐,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观察,能发现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愿意积累,养成积累习惯。

【重、难点】

1、重点: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所观察内容及感受。

2、难点:

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教具学具】

准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方法】

布置学生观察,激发听说兴趣,促使写作欲望。

【课时设置】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自我表现)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

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只要你细心观察,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示三幅图)看了这儿的三幅图,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不错。

二、眼力竞赛

1、先*看图,然后在小组内开展竞赛,交流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2、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得多,讲解最精*,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经过提醒后,第二次发现及心情。

⑶可以讲同学就某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讲第一次与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3、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4、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三、总结拓展

这些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平时更要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捕捉内容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越来越发觉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自由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都观察了哪些景物?

二、小组交流,拓展思路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1、观察过什么事物?怎么观察的?;

2、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

听的同学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⑴其他同学根据这位同学讲的内容取一个题目。

⑵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使内容写得具体、准确。

⑶可以建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若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⑵不拘形式地写,可自己拟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日记形式选几则满意的日记,进行修改加工写《观察日记几则》。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1、学生打草稿,教师巡回检查。也可选典型的某一片断进行作中交流,共同评议修改。

2、学生边起草,边修改。

(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一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并电脑出示习作(放大)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再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四、誊写习作,互相欣赏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五、知识积累

  (1)、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9、以书遗余曰

  (3)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4)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5)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6)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六、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七、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

文与可那本教材里的第4篇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发现本组我的发现里的字都是有两个以上的相同部件组成,并运用这个特点帮助记字。

2、能通过本组日积月累的学习,认识9个生字、记住6个词语、背诵4条谚语。

3、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别人讲的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有帮助别人的爱心。

4、能通过故事会、擂台,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教学设计】

一、我的发现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每个字都是有相同的独体字组合起来;组合的方式不同:第一排上下组合,第二排左右组合,第三排上面一个,下面两个,拼字结构。

2、自己读题中的汉字。

3根据汉字旁边学习伙伴的提示观察字形,试着找出每组字的特点并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构字特点记忆字形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9个生字,再通过读词、组词记住生字。这时再出示左边的字和右边的字对应起来分析字义、记住字形。

2、读读记记:

自由读词语,指名读词语。

小组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读读背背:

自己读书上的4句谚语。

把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学听,试着说说为什么喜欢。

背诵自己喜欢的谚语。

同学之间互相背诵。

三、口语交际

1、出示案例,引出话题:

听老师讲一段故事:一位外地的陌生人找不到路,正焦急地站在路口。学生自由谈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看到有什么人需要别人的帮助。

2、互相交流,畅谈个人经历:

说说自己曾经帮助什么人做过什么事。

3、创设多个情景,练习说话:

⑴一个老爷爷在路边病倒了,你会怎么做?

⑵当你十分忙,别人又急需你的帮助时,你该怎么办?

四、展示台

1、故事会:

左图: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的故事。

右图:看图引导学生讲身边的好人好事。

2、擂台:

交流自己用的方法认识的汉字。

出示:标、触等一些不知读音或知道读音而不知字义的生字,自由选择生字,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准。

互相交流自己通过学会的一些生字。

3、引导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和学习成果。

【课后记】

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低年级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部绝妙的动画片,要是能把他编成课本剧,那么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