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

日期:2021-05-10

这是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第1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大历元年,杜甫流落夔州,写下《咏怀古迹五首》。这一首是咏昭君的。相传昭君的家乡,就在夔州以北的秭归附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座落着昭君村。上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下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具体点明古迹所在,很自然地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的咏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塚”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塚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清人袁枚论诗曰:“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杜甫以“紫台”对“青塚”,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先从字缝中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连”、“向”二字,更是颇具匠心,前者将“紫台”、“朔漠”连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后者使同种色调互相渲染:青塚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这两句中的“朔漠”、“黄昏”,又是叠韵双声。这正如《贞一斋诗说》所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成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可见杜甫确实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我们今天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然而他深知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月夜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做怨思之歌”。(《琴操》)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白居易论诗要“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杜甫却说诗要“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适岑参三十韵》)。乍看二语抵牾,而事实上当诗歌“显其志”时,诗思也就达到了高峰。这是诗人对所叙之事的一个总结,又是诗人感情最强烈的抒发,而此时此刻最能发人深醒,这也就是“篇终接混茫”。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悲剧的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正是“卒章显其志”。仅就昭君命运来看,她“一去紫台”,便“独留青塚”;因“画图省识”,而“环珮空归”,怎能不怨呢?她要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的无依,怨君王昏庸,怨小人险诈。茫茫六合有多大,她就有多少哀伤,那琵琶曲中就有她多少怨恨!不过,“看杜诗如看一处大山水,读杜律如读一篇长古文”(黄生《杜诗说》),七律作者是把“一腔血悃”凝铸在五十六字之中,字字精深、不可轻议。这首诗题为“咏怀古迹”,重心是在咏怀上。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这不仅理解不到杜甫的情怀,还会产生误解。以前吴若本、《读杜心解》等误把这组诗分为咏怀一章,古迹四首,就是例子。其实只要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就绝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他借古抒怀的动机很明显,五首诗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茫”。

分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第2篇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品读诗句,理解内容,感受昭君的悲剧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诵读,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诗中寄托的杜甫的悲愤,把握主旨。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已经在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很多还是停留在背诵层面,对诗歌鉴赏接触较少,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类训练。

3重点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形象,探究诗人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咏怀古迹

一、新课导入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披:翻阅

3、译文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二、了解背景

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的途中陆续写成的。

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吟咏古人或古迹,利用烘托,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引发出对时局或自身身世的共鸣的一种诗歌题材。

三、初读诗歌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明妃( ) 青冢( ) 环珮( )

省识( ) 万壑( ) 朔漠( )

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

②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四、精读诗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1、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确: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写法,把迤逦不绝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对比的手法。“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朔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有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了魂魄归来也是枉然。通过对比,表现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

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总结主题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学生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师抽查

六、师生共同总结

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么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七、当堂检测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案第3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2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提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如果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不熟悉或是陌生的事物,光靠苍白的、抽象的讲解,或者是几张图片的辅助,学生实际所能接受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多的,模糊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3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4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三、杜甫简介: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四、《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五、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六、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远嫁异域荒漠,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七、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八、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九、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十、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施展)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十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地灵人杰,好山好水好姑娘,衬托昭君美好形象。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十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十三、“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十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十五、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又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2、昭君出塞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昭君青冢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咏怀古迹(其三)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其三)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三、杜甫简介: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四、《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五、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六、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远嫁异域荒漠,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七、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八、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九、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十、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施展)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十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地灵人杰,好山好水好姑娘,衬托昭君美好形象。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十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十三、“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十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十五、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又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2、昭君出塞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昭君青冢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