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扬州慢教案设计

日期:2021-10-13

这是扬州慢教案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

  ·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

  ·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

  ·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

  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

  ·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

  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

  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教案设计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作品。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词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

重点 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难点 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一、文化常识

最爱是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解题: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苟悦注曰:“被声,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

二、诵读诗词,理解词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白对译

原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原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四、新知讲解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知人论世: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作用: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扬州慢教案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扬州慢》教学设计范文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扬州慢教案设计第4篇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 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 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法

  2. 诵读法

  3. 比较法

  4. 讨论法

  5. 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 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美丽、古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扬州慢》作于八百多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姜夔眼中的扬州。

  (设计意图: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真实的照片资料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照片中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导语艺术。)

  2.读序语简单概括内容,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奠定课文与之相似的感情基调。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诵读,全班点评。教师提醒既然是“慢词”就要读得舒缓从容。全班齐读。

  4.参考注释品读全词,找出作者实写的扬州战后萧条景象以及虚拟的联想和想象。

  板书:

  眼前实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景物4:波心冷月

  虚拟想象――拟想1:杜郎重游,必当惊心

  拟想2:才高八斗,难赋深情

  拟想3: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4: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设计意图:板书虚实结合,相互对应一目了然;概括的词语是文中的原句或典故,语词优美便于理解记忆。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板书艺术。)

  5.问题设计

  (1)结合注释找出文中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歌名句,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明确: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佳作,犹以杜牧这几首最为著名。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词的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中的“红药”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实景”,因为扬州的芍药甲天下。你认为呢?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并非亲眼所见。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3)全词意象丰富,选择含有最能感染你的意象的词句作出简要评析,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4)课件展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阙词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达的虽是同样的爱国主义主题,但《扬州慢》的情调明显是悲凉而低沉的,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这首词是“清空”的代表作[板书:清空],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词的意象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疏朗开阔。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这也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上最大的差异。)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6.课内联系

  用课件展示词中所化用的四首完整的杜牧诗歌给学生课后了解、鉴赏。

  (设计意图:杜牧的四首诗虽然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7.结讲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大家说是不是呢?好了,在今天的课结束之前,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中再次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舒缓并且富有感情。

  (设计意图:此结语总结了全词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配乐朗诵结束本课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也符合诗歌教学重吟诵的特点。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结讲艺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