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日期:2022-02-16

这是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 1 篇

课题: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 6扩大4倍是多少? ② 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缩小20倍是多少? ④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① 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填空练习: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因数 20 40 40 200 200

因数 50 50 100 100 200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

  五、布置作业.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64 160 320 16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 2 篇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教学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例3时,直接出示两组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因数变化了吗?积变化了吗?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猜想的?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感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创设猜想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2.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规律从现象上升到文字表达。在此基础上,及时举例验证,强化规律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破了思维和认知的障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校组织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学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200盒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生3:积也扩大了。

3.揭示课题。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例题算式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3)请学生说说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 4 篇

课题: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 6扩大4倍是多少? ② 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缩小20倍是多少? ④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① 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填空练习: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因数 20 40 40 200 200

因数 50 50 100 100 200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

  五、布置作业.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64 160 320 16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