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三角板画角

日期:2022-02-05

这是三角板画角,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角板画角

三角板画角第 1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表达等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是有大小的。能够区分角的大小。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语: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我露出这些图形的一部分,你们来猜一猜。(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师问:这些图形里藏着一个新的图形,谁知道?(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找角

  谁能将这些藏着的角找出来?(让学生上黑板找到角,适当引导正确指角。)

  三、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1、抽象出角的图形

  出示PPT,数学书、三角板和闹钟的图片。

  角啊,不仅在黑板上的这些图形中,你能在老师出示的这些物体的表现上也找到角吗?

  让学生指出角,隐去实物图片,留下3个角的图形,并出示文字(这些图形都是角)

  2、感受角的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拿出你身边的三角尺其中一个角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尖尖的。(尖尖的在数学中,我们叫做角的顶点)

  生:有两条边。(我们叫做角的边)

  师:一边用手比划出角的符号,一边说: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这样的一个图形就叫角。我们用这个弧形表示这一个角。

  3、判断题

  因为边弯弯的,引导出,角的边是直的。

  四、创造角

  在桌子上,老师提供了几种工具,请你用这些工具创造一个角

  教师巡视:

  1、展示画的角

  2、展示折的角

  3、展示活动角

  找两位做的不一样大的角,问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怎么知道的?

  用重叠法验证,讲角的顶点和一边重叠,看另一边

  引导出: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开口越小,角越小。

  4、红蓝角之争;有两个角啊,他们吵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为什么吵架。

  引导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习题: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6、习题:数角的个数

  五、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会数角的个数,角有大小,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回到黑板上:五角星中,有几个角?

三角板画角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三角板画角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

  三角尺、尺子、活动角、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林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林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教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概念。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对自己教案进行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水平。

  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设计了“(出示几个角)让学生指出顶点,边。”这一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一内容掌握得很好,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我把“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点有的学生混淆,特别是差生不够明白,放在“认识活动角”的后面。通过教学实践后,有些无法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来证实。,把这一内容放到了画角的后面,让学生在画一小一大两个不同角的过程中自己暴露出问题(有学生通过增加边的长度来使角变大),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从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样对于学生就更明白啦。

三角板画角第 4 篇

 【教学目标】

  1.在用量角器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础上,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理解角平分线概念,并掌握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知识,解决简单的一些问题;

  3. 经历“观察,实践,归纳,理解尺规作图的合理性”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方法】诱思引探教学法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六章第二小节的第二课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课重点是角的画法及角平分线的概念教学。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从而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角的概念,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能利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并且会根据图形写出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采用观察、实践、归纳的方法、讨论的形式,学生比较熟悉,能将角的学习与线段的学习进行类比,再次体会数学类比思想.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探寻疑

  2010年亚运会女子九球比赛片断(视频播放)

  如图1,你知道关于打台球的一些基本常识吗?(呈现图形)

  已知角。那么如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台球运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开始首先就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

  二、合探解疑

  1.想一想:两块三角板如图放置,你能计算图中的各个角吗?

  2.试一试:利用一副三角尺,自己动手操作,看能得到哪些角度的角?

  【设计意图】从特殊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两个角的和、差的

  计算,采用同桌之间互相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15倍数的角的画法。

  3.做一做:

  如图,已知∠MON,你能画一个与∠MON相等的角吗?

  如图2,红球能否被击入下角的袋中?要解决这个问我们就要画一个角,使它等【设计意图】从特殊角的画法,过渡到一般角的画法,从三角板、量角器作图过渡到尺规作图,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从感性也逐渐上升到理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设疑,再质疑,不断深化和拓展,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要充分暴露学生在作图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到合作交流为主线,要善于等待,适时点拨。

  4.练一练

  如图,已知∠AOC, 以OC为一边,画∠BOC,使∠BOC=∠AOC.(尺规作图)

  有怎样的关系?请用等式表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尺规作图,

  再引导分析所作图形中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角平分线的概念,既巩固尺规作角的过程,又自然过渡到新知,合情合理,便于学生掌握。

  三、共探质疑

  1.思考之门

  如图,若∠AOD=80°,OC是∠ AOD内的一条射

  线,OB是∠AOC的平分线,∠AOB=30°.求∠AOC

  与∠DOC的度数.

  2.误区之门

  已知∠AOD=60°, ∠AOB=20°, OC是∠BOD的平分线,求∠AOC的度数.

  3.智慧之门

  (1)如图,已知线段AB=12cm,点C在AB上,点D是AC的中点,点E是BC的中点,求DE的长.

  A B

  (2)以角∠AOB类比线段AB,以角平分线类比线段中点,自编一道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了思考之门、博览之门、误区之门、门三个通道让学生自由去选择问题,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合作的形式可以采用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机会最大、效果最好。此外,学生通过动手编题,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

  四、再探悬疑

  1.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该注重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内在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并追求更大的成功。

  2.作业:必做题:习题6.2 第4,6题;选做题:复习题第8题

  思考题:你能用手上工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你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激励学生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回答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不断地动脑、动口、动手,始终处于一个“动”的状态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以问题串提出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质的过程中,适时地提醒,适时地讨论。注重题后归纳反思和通过疑问解惑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