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

日期:2022-01-11

这是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死亡人数。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 月份气温最低,从 3 月份气温上升,5~8 月份气温最高,从 8 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 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 8~14 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 岁比 13 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第 2 篇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总结、概括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折线统计图。

【难点】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点明本节课学习新的统计图,引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讲解新知

创设王明同学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奖的故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的统计表:

单式复式统计图的区别第 4 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108~109页例题1。

知识背景:“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正确认读单式折线统计图,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思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很多相通的之处,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是本教学设计思考最多的方面。因此,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时,出示了条形统计图,意在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不用计算,一跟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人数增加最快(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由此产生)。在新知讲授部分,设计了两个认知环节:其一,初步感知,让学生分析两种统计图的相同之处,即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其二,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找到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即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你们参观过科技展吗?通过参观科技展览,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下面某市学生(2003~2009年)参观科技馆的学生人数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某市学生参观科技馆人数统计表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提问:哪两个相邻的两份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大多采用计算方法。)

3.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不用计算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4.教师依次出示以下统计图:

让学生自主观察,初步感知。想一想以两幅统计图中各自发现了什么。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新的(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

(1)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强调说明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两幅统计图都能看出每年的参观人数。

2.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条形统计图和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1)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思考一:第二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表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你能看出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参观人数最少吗?(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思考二: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参观人数是如何变化的?你是如何看出参观人数的增加、减少或不变的?(通过线段的倾斜看出数量的变化。)

思考三: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吗?(通过线段倾斜程度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板书:平―不变起伏―变化

(2)学生用手势表示变与不变、增加与减少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2003~2009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整条折线,感受整体变化趋势。

3.教师总结: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点”反映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你知道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5.预测: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数据预测一下,2010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说说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预测的人数只是一种“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通过调查来说话。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15页练习十九题第6题(图略)。

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建议。

2. 2009年昆明五月至十月降水量怀历年均值比较。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用课件)呈现给学生。

(1)统计图说明了什么?

(2)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3.明明调查了五个小朋友家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五个家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个数统计表

先出示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认真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事物,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制成折线统计图较方便。

(2)出示(根据同一内容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3)教师小结: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根据统计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4.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追求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用约,杜绝浪费,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四、拓展:课件简介(出示)统计的发展

在我国,统计理念古已有之,统计思想迅速发展则是在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当今,统计图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演变出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可以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师生小结。)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