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

日期:2021-12-03

这是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第1部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xx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第2部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第33页。

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猜想。以“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的问题呈现。第二个层次是探究。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第1幅图3句对话。“咱们第一小组来设计一个方案吧。”这句话不仅提示小组活动的任务,还明确探究问题要先设计方案。“选什么东西呢?”是研究对象的确定。“我们来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吧。”确定研究的对象。第2幅图4句对话。“难道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量一下吗?”提出疑问,引发思考与对话。“不用,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确定探究的思路从局部推算出全部。“高1厘米。”动手操作的呈现。“也可以先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从不同的基数展开探究。第3幅图3句对话。“那10000张纸有多厚呢?”推理的呈现。“这样算下去,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呢!”是结论的得出。“哇,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用具体形象的事例对照,帮助学生想象1亿张纸有多高,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层次是讨论交流。首先呈现的是活动记录单,包括小组成员、活动名称、活动步骤、结论四个部分。这张表格对上面探究活动过程的一种记录。接着“你们组选什么东西研究呢?和其他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案。”交流方案与第1句话对应,要求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的整个过程,让其他小组在倾听中丰富对1亿有多大的具体感知,进一步发展数感。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感受到以下几点:1.凸显“猜想”的价值。开篇第一句“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激起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不同猜想的敲打下不断被激发。2.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材呈现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开展活动有序可循。范例呈现了100张、1000张纸的测量,推算10000张纸、1亿张纸。这里就蕴藏了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形成求真求实的品质。3.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小组商量“选什么东西呢?”小组合作进行试验,小组进行推算、对照,小组整理研究过程与结论,全班展示交流。让各组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试验、验证猜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1亿有多大”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综合与实践。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上的大数,学习了计算器,认识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且会进行简单的换算等,为探究“1亿有多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但大数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比较少,数感还需进一步培养与提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活动,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了解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初步渗透由部分推算整体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了解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纸(100张、1000张)、黄豆(100粒、1000粒)、铅笔(10支)、电子称、直尺、计算器(4只)

教学过程:

一、猜想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数单位,知道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请结合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想象一下1亿个这样的物品会有多少?

2.看来,这样抽象的说很难想象1亿有多大,你能想象一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吗?

究竟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我们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二、实验探究1亿有多大

1.举个例子1亿张摞起来有多高,你认为怎样验证?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先测量小数量,再计算大数量。

如果要知道1亿课黄豆有多重?1亿枝铅笔接起来有多长?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你又准备怎样研究?

2.小组活动

(1)要求

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

②思考准备怎样研究。

③进入探究,并填写记录单。

温馨提示:1.如果需要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领;2.完成活动后请拿出阅读材料。

(2)分小组实验,实验完成后2名学生把结论板演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阅读材料,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选择其中的一个例子,算一算,想一想,小组内交流感想。

三、展示交流,在具体事物对照中感受1亿有多大

1. (1000张纸)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1)小组上台展示。介绍小组活动成果。(要求说说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2)请大家对照这个小组研究成果1亿张摞起来有10000米高,看看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们对照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约8800米,发现1亿张纸摞起来比它还要高!这就是对照,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帮助我们想象1亿有多大。

(3)比较这两个小组的研究,都是研究纸,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为什么结论不一样?

他们两组选择的测量的张数不同,一组是100张,一组是1000张,也就是研究的基数不同。一般来说选择小的数研究比较快捷,但精确度较差,选择大的数比较费时,但精确度较高。如果我们需要快速知道结果,我们选比较小的数开始。如果要求比较高选择较大的数开始研究,误差比较小。

2.(100粒、1000粒)1亿粒黄豆有多重

(1)小组上台展示。介绍小组活动成果。(要求说说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2)对照。

①根据探究的结论,看看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②1亿粒黄豆重约36吨,一头普通成年大象重约5吨,比7头大象还重。

③四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大约几个同学相当于1亿颗黄豆的重量?如果每班40名学生大约几个班?

④如果100颗黄豆可以磨出2杯豆浆,那1亿黄豆可以磨出多少杯豆浆?一家三口,每人每天喝1杯,可以喝几天?可以喝几年?

请先猜一猜。再呈现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大约能喝1826年。最后请学生说说感受。

(3)比较这两个小组的研究,都是研究黄豆,研究1亿粒黄豆有多重,为什么结论不一样?

研究的对象黄豆品种不同,颗粒大小不同。还有测量的粒数不同,一组是100粒,一组是1000粒,也就是研究的基数不同。想一想,选择100粒与1000粒,哪个研究的结果比较准确?一般来说选择小的数研究比较快捷,但精确度较差,选择大的数比较费时,但精确度较高。如果我们需要快速知道结果,我们选比较小的数开始。如果要求比较高选择较大的数开始研究,误差比较小。

3.(1枝)1亿枝铅笔接起来有多长

(1)小组上台展示。介绍小组活动成果。(要求说说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2)对照。

①学生对照阅读材料说感想。

②全班统一交流。

a.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长约6400千米,1亿枝铅笔连起来17700千米大约3条长江连起来那么长;

b.学校操场一圈200米,我们跑操每天跑2圈,共400米。跑完1亿枝铅笔连起来1770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先猜,再计算得出大约121年,最后请学生说说感想。

(3)两个小组都是研究1亿枝铅笔连起来有多长,为什么结论不一样?一枝铅笔只差5毫米,1亿枝铅笔就相差500千米。你有什么想说的?是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在测量的时候要认真仔细多测几次。

4.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1)有小组研究吗?你打算怎么研究?

(2)读200个字约1分钟,你能推算吗?得出约347天。

(3)不到1年,好像时间不长,你们说呢?

三、总结回顾

1.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1亿粒黄豆有多重,1亿支铅笔连起来有多长,读1亿个要多长时间,回顾研究的过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我们采用从一部分推算整体的方法,一起经历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过程,感受到1亿有多大。

2.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第3部分

  教学目标: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单位:粒)1248163264128256512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31072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209715241943048388608167772163355443267108864134217728?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一(几)包大米、可以堆满一(几)个教室、可以装一(几)卡车、1万千克……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2、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教师板书

  3、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思考第4部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卷尺、秒表、100米大米、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

  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实践操作

  1、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练习簿,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练习簿大约所用的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为全班认同的其他秒数),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算,并把推算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反馈,指名读最后的得数。

  (3)进一步探究问题。

  谈话:9千万秒(或学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数),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

  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2、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呢!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可能会出现测量的结果不是整米数,取整米数的近似数来表示。)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测量的数据列个表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还可能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

  指名说一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指名说一说)

  3、称一称

  谈话:通过数一数,排一排,我们感受到一亿的大小,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工具,(出示天平)大家猜猜我能用这个天平做什么呢?(学生对天平已有认识,所以能够想到“称”)那下面我们就用称一称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称一称。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称一称,称出100粒大米的克数。

  (2)列表进行推算,解决两个问题。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14亿人为什么乘14,而不是乘14亿?(让学生明确表中推算出的是1亿粒大米的重量,14亿粒米,就是14个1亿粒米,所以只能用1亿粒米的重量乘14)

  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第一个问题。

  ②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反馈。

  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呢?(在这里不仅让学生说说一亿的大小,同时要让学生说说应该节约粮食。)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以“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一亿有多大》案例反思

  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本课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知一亿的大小,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丰富一亿有多大的认识。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习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三个环节创设了具体操作情境。如,分组以循环方式一本本数,数到100本,并记录下时间,当推算到数一亿本需两年多时,孩子们都震惊了,在小小组都交流开了,有一孩子说,“如用两年多数完那得连续不断,实际用时将后更多。”孩子们不由得感慨一亿真大。

  2、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习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4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

  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习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世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