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美术教案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

日期:2022-01-16

这是借物寓意教案设计,是优秀的美术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

  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能够运用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完成一幅花卉蔬果作品。

  3.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从而抒发自身情感。

  难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范画、代表作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画面中的植物你们认识吗?

  ——画家为何在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旁题款"祖国万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画家正式借用万年青的美好寓意来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通过"借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赏析评述

  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画"借物寓意"的涵义并继续提问:

  ——自古就被中国画家称为"四君子"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它们有着怎样的深刻寓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别是梅兰竹菊,代表了不畏严寒、高洁不屈的坚贞品质。

  教师出示吴让之的《蔬果图》引导学生根据克前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欣赏,同时提出问题:

  ——画家在画中画了什么?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柿子代表"事事",白菜代表"清白",并提示学生除了四君子之外,生活中平常的花卉蔬果也是中国画常用的题材,画家也赋予了他们深深的寓意,并直接运用这些题材来"借物寓意"。

  2.教师课件分别展示郑思肖的《兰花图》和王冕的《墨梅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两幅作品的相同之处在哪里?画家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均为四君子题材且均有题诗,均属于比较委婉的"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从而来表现自身的高尚情操。

  (三)对比观察

  1.教师继续展示王冕的《墨梅图》,同时出示一张梅花的实物照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艺术作品与实物照片有哪些异同?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艺术作品经过画家的主观处理,使得枝干与花朵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现。

  2.教师依次展示齐白石的《家雀图》和《茶具梅花图》,分别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留白以及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四)示范练习

  1.教师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齐白石的《荷花》以及潘天寿的荷花,并以荷花为例示范大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大笔蘸墨画出荷叶的前展部分;②按照荷叶的结构由外向内完成整张荷叶的造型;③补画叶梗、花梗及花朵、花蕾;④点上花蕊、配画少许水草与浮萍;⑤落款。

  2.教师明确作业要求:运用所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卉蔬果,以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式画一幅花卉或蔬果写意画,注意表达出情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用笔用墨。

  (五)展评结束

  鼓励学生自主展示作品,并谈一谈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教师做简单总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并请学生课后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能够运用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完成一幅花卉蔬果作品。

  3.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从而抒发自身情感。

  难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范画、代表作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画面中的植物你们认识吗?

  ——画家为何在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旁题款"祖国万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画家正式借用万年青的美好寓意来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通过"借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赏析评述

  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画"借物寓意"的涵义并继续提问:

  ——自古就被中国画家称为"四君子"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它们有着怎样的深刻寓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别是梅兰竹菊,代表了不畏严寒、高洁不屈的坚贞品质。

  教师出示吴让之的《蔬果图》引导学生根据克前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欣赏,同时提出问题:

  ——画家在画中画了什么?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柿子代表"事事",白菜代表"清白",并提示学生除了四君子之外,生活中平常的花卉蔬果也是中国画常用的题材,画家也赋予了他们深深的寓意,并直接运用这些题材来"借物寓意"。

  2.教师课件分别展示郑思肖的《兰花图》和王冕的《墨梅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两幅作品的相同之处在哪里?画家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均为四君子题材且均有题诗,均属于比较委婉的"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从而来表现自身的高尚情操。

  (三)对比观察

  1.教师继续展示王冕的《墨梅图》,同时出示一张梅花的实物照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艺术作品与实物照片有哪些异同?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艺术作品经过画家的主观处理,使得枝干与花朵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现。

  2.教师依次展示齐白石的《家雀图》和《茶具梅花图》,分别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留白以及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四)示范练习

  1.教师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齐白石的《荷花》以及潘天寿的荷花,并以荷花为例示范大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大笔蘸墨画出荷叶的前展部分;②按照荷叶的结构由外向内完成整张荷叶的造型;③补画叶梗、花梗及花朵、花蕾;④点上花蕊、配画少许水草与浮萍;⑤落款。

  2.教师明确作业要求:运用所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卉蔬果,以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式画一幅花卉或蔬果写意画,注意表达出情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用笔用墨。

  (五)展评结束

  鼓励学生自主展示作品,并谈一谈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教师做简单总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并请学生课后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借物寓意教案设计第 4 篇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