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关于安全

日期:2021-10-22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教案40篇关于安全,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关于安全

第1篇、大班数学小朋友乘电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
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充分地让幼儿去试一试能不能接住还没有落的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住这样的球,活动中我注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从而去尝试发现“自抛自接球”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幼儿在尝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找出问题的所在,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又加以经验的提升,易于幼儿理解、掌握和提高。“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前面的尝试以及讨论,幼儿初步掌握了“自抛自接球”的正确方法,并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欲望。于是,和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使得孩子自抛自接球的动作成功率大大提高,使幼儿的兴趣更高,同时教师和孩子共同念的儿歌也起到控制幼儿抛接节奏快慢的作用。有3个幼儿在开始抛球时因为害怕自己接不住,不敢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慢慢开始尝试,从不敢抛到接不住到像抱着宝贝一样抱住球,他们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可想而知了。在跟着儿歌抛的环节中他们还是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我相信他们多练习几次,平时在多给一些鼓励,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他们会做的更好。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池塘小动物的家教案

目的: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9以内的许数次标识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准备:池塘小动物的图片(若干份)、数字卡片
过程:
一、认一认
1、教师出示小动物,情由而说出小动物的名字
2、幼儿观察小动物,数数有几个,排在第一个的是谁?最后的是谁?
二、说一说:
1、教师出示自制挂图,让幼儿观察
2、教师任意说出一个小动物的名字,请幼儿说说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间房间?
3、教师说某个门牌号码,幼儿说出是哪个小动物住的。

第3篇、大班数学图形分类统计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等分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大胆介绍自己等分的方法。
3.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2张圆形纸、剪刀。
2.分组活动材料,每组材料若干份:①糖果若干,小盘若干;②颜料水若干,量杯,不同大小的本子若干;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各2个,剪刀等;④补图游戏材料 。
(三)活动过程:
1.能小熊"分蛋糕"的问题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熊过生日,准备了一块圆形蛋糕,小熊把蛋糕分给朋友吃。如果来了两个朋友,它要怎么分才好呢?如果来了四个朋友,又应该怎么分?请小朋友帮小熊想想办法吧。
幼儿动手操作,在圆形纸上进行二等分、四等分(可用折或剪的办法)。
师幼交流:①一块圆形蛋糕,平均分给两个朋友吃,怎么分?分几份?平均分给四个朋友吃,怎么分?分几份?
②小朋友刚才是用折叠和分割的方法把一块圆形的蛋糕平均分成2份和4份,如果是糖果、饮料可以怎么分?
2.幼儿分组活动,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体二等分、四等分。
(1)介绍分组操作材料。
分糖果:将一盒糖果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吃,怎么分,分几份?
分饮料:将一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喝,怎么分,分几份?
制作拼图玩具:分别将2块正方形、圆形、长廊形的纸进行二等分和四等分,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等分方法。
补图游戏:先找出图形缺少的部分,再把图形补成整体,并让幼儿说一说补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几等分后又是什么图形,有几份。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能否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鼓励幼儿每一组的内容都要尝试。
3.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
①你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来分糖果和饮料?分几份?一样多吗?
②你用什么方法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和四等分?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第5篇、大班数学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使幼儿懂得运用互换和互补规律对9进行有顺序的分合。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材料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铅笔一支、雪花片若干、一张记录本;2.知识经验准备:复习8以内数的组成;指导要点:
  1.游戏"碰碰球",复习8以内数的组成。
  2.学习9的组成;3.幼儿人手一份人手一支笔放中间、雪花片若干、一张记录本,把雪花片撒在桌上,看看笔左右分别有几片、并记录。
  4.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操作的结果。
  5.引导幼儿发现两组数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知道两个数的位置互换而总数不变。
  6.整理记录结果7.用同样的方法学习10的组成。
  8.幼儿分组操作。
  9.把圆形和三角形分成数量不同的两份,并在空格内真上相应的数学。
  10.提供带有圆点的半圆形纸,让幼儿寻找两张合起来总数是7或8的半圆形,拼命在一起。
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相关PPT课件:点击这里下载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6篇、大班数学5以内的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学习用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体验“还剩”的含义。
  观察图案的排列规律,依样接着画。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三幅实物图,贴绒数字及符号。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出示图一。
  “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仔细看看谁能把每幅图用一句话讲清楚?”先讲第一幅。(花上有4只蜜蜂。)“看看第二幅谁会讲?”“到底是来了还是走了,你怎么看出来的?”(飞走了两只蜜蜂。)“我们把第一幅与第二幅连起来说一说,再想想第三幅图应该怎样说?”(花心上还剩两只蜜蜂。)“大家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用算式记录,并表达图意。
  1、“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记录这件事?大家看他记的对不对?”
  2、“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的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什么意思。大家把算式读两遍。”
  小组活动看三幅图列减法算式。
  教后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每一幅图的图意,并且学习用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体验“还剩”的含义。
活动反思
该活动教师能依据《纲要》的精神,创设数学情境,提供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7篇、大班数学认识时间星期教案反思

 目标:
  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第8篇、大班数学连一连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分解与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黑板上展示操作——盘子,数字,符号卡,操作题…
  2、经验准备:接触过5以内数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数字问答游戏》
二、活动环节
  1、观看并操作课件《分草莓》
  (1)教师引导引导幼儿将5颗草莓分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示范将5颗草莓分成1颗和4颗。
  (3)请幼儿操作,尝试不同的分法。
  教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试试看吧!
  (4)教师小结:5颗草莓可以分成
  1颗草莓和4颗草莓
  4颗草莓和1颗草莓
  2颗草莓和3颗草莓
  3颗草莓和2颗草莓
  一共有4种分法。
  2、观看课件《学习分合式》,认识分合号及分合式。
  (1)认识分合号
  教师:这是分合号,用分合号就可以很方便把刚才分草莓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示范分合式及读法
  教师:5颗草莓分成了1颗和4颗,所以5可以分成1和4;1颗草莓和4颗草莓合起来是5颗草莓,所以1和4合起来是5。
  3、操作课件《数字卡片》,进一步了解5的分解组合。
  教师: 请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及图案数量,找出合起来是5的两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4、操作课件《彩色气球》,巩固5的分解组合。
  教师:请给气球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涂完后用对应的分合式记录下来。
三、教师将分合式汇总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分分看。
  幼儿:4种。
  教师:这4种分法怎样记录让我们看起来更清晰呢?
  幼儿:按顺序记。
  教师:我们分成的数字叫部分数,记录时可以按一个部分数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这样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和幼儿一起按规律记录。
四、分组活动
  第一二组:《涂一涂》根据分合式数字将每种花涂上两种不同颜色,
  第三四组:《贴一贴》根据图案在方框里贴出相应的数字。
  第五六组:《连一连》将数字合起来是5的两张扑克牌连起来
五、交流小结
  1.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2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总结。
  3.师幼儿共同收拾整理材料
六、活动延伸
  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周围事物练习5的分解组合,比如:每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衣服上的5颗纽扣等。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第9篇、大班数学还剩多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幼儿认识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减法的含义。
  3、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减法的运算技能。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重点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难点掌握10以内数减法的运算技能。
  活动准备
  挂图《加法和减法》,蜡烛,橡皮泥,数字卡,我的数学操作材料,加减法操作材料,附加题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用橡皮泥做一个10根蜡烛的蛋糕。
  --这是一个神奇的蛋糕,我们可以对它许下心愿。
  请一个幼儿先许愿,再吹灭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没有吹灭。
  写出算式10-1=9。
  再请一个幼儿吹灭一根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
  写出算式9-1=8。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材料。
  第五、六组:附加题材料。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请幼儿看挂图,做一做上面的数学题。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10篇、大班数学楼房与号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尝试,发现门牌号码的表示方法和排列规律。
  2、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录像、信封若干2、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幼儿对门牌的已有经验。
  1、你能告诉我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吗?(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2、这是新世纪花苑小区,我们一起去参观。(播放多媒体,直观感受小区一栋一栋的住宅)3、这栋楼我们来数数有几层?(镜头到一个单元)让我们来看看这第一单元。这是一楼,(镜头到一个门牌)这是什么?(101)你知道它的对面一间门牌号是多少吗?(在幼儿有答案后出现对面的门牌号)它楼上呢?(同法)4、(镜头到小区人来人往的大门口)看来这个小区里住着很多的人哦。人越住越多,所以还需要很多的楼房才够呢。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工人叔叔造楼房好吗?
  二、尝试操作,梳理幼儿对门牌知识。
  1、造楼房我们造楼房用的材料是椅子和纸板,(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这里有造3、4、5层楼房的材料,喜欢造4层楼的小朋友可以选择这些,喜欢3层或者5层的可以选另外的一些。方法是:每个人拿一份材料,把材料折成楼房后套在你现在坐的椅子背后,把楼房正面展示给大家。
  2、编门牌楼房都有门牌。请你把造好的楼房按照一定的规律编上门牌。
  (1)幼儿尝试自主编号。
  (2)请你说说是怎么编号的?
  (3)讨论:门牌号上各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教师小结:我们把最底下的层叫做第一层,把最左边的间叫做第一间,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编门牌的方法是:从下往上,从左往右,第一个数字表示层,最后一个数字表示间,中间用0隔开,楼房的门牌号就是101、102、201、202等。
  (4)请小朋友检查一下自己的门牌编对了吗?没有编对的调整过来。
  三、探究学习,认识住宅地址小区落成了,大家为小区的落成放个三响炮表示庆祝吧。“啪!”(集体击掌三下)1、探究楼号。新世纪花苑里有几栋楼房?请小朋友来编号。
  2、探究单元号。观察第一栋楼房和第二栋楼房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栋短,第二栋长……)第一栋楼房有三个单元,第二栋楼房有1、2、3,4、5五个单元。让我们从左往右数一数。教师逐一指各栋楼房,说说各栋楼房都有几个单元。
  3、探究栋、单元、层、间的关系。兰兰要住进这个幸福小区了,她拿到了她家的钥匙,钥匙上有她家的地址(出示及钥匙地址卡片2-3-301),你看得懂吗?你知道他家的地址是新世纪花苑第几栋楼?第几单元?哪一间吗?
  4、巩固认知。如果请你也来这个新小区住,你希望住在那里,请在新家的阳台上插一枝花,并告诉大家你的新家住在第几栋第几单元几零几?(请幼儿指出具体住处并完整表述地址,并说“我的新家在新世纪花苑*栋*单元*室,欢迎大家到我的新家来玩”。)教师根据幼儿的选择分别板书。
  这个小区太漂亮了,张老师也想把家搬到新世纪花苑来,我喜欢这套房子,你能说说张老师新家的详细地址吗?(新世纪花苑第4栋第二单元501。)四、巩固迁移,尝试生活中的运用。
  搬新家:小区建好了,很多住户要搬进来了。请你帮助大家一起搬家好吗?请你根据他给的地址帮助他们搬进新家。
  请一幼儿讲解他准备把新住户搬进哪里?为什么是那一家?最前面的*表示第*栋,中间的*表示*单元,后面的*表示*房间。(同伴间可相互交流)五、 延伸活动:
  小朋友互相交换家庭住址。
 教学反思:
  1、 幼儿在活动制作楼房的时候非常的感兴趣。
  2、 在刚开始编排门牌号时少数的小朋友会把楼数和号数弄混。
  3、 在最后找地址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能真确的找到地址。’

第11篇、大班数学认识序数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教学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1)按数拍手。
  “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2)认识序数。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
  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
  “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空的。”
  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第12篇、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了解七巧板的有趣,能大胆想象,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七巧板、剪刀活动过程:
  引起玩七巧板的兴趣。
  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提问:这是什么形状?是由哪几个形状组成的?
  知道七巧板是由7块形状板组成的,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出示“七巧板房子”,观察、讨论是如何拼的、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
  幼儿操作。
  用剪刀沿实线将操作材料剪成七巧板。
  摆一摆,拼一拼。
  相互欣赏、交流。
  向同伴介绍自己用七巧板拼了什么、是如何拼的。(鼓励大胆想象、积极拼摆的幼儿)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觉得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我想:这节还需要再上一节课,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掌握。
  教后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七巧板很感兴趣,并能大胆想象,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孩子对这节课兴趣高,掌握的快.
活动反思:
现代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指间上”。拓展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学以致用,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技能的体验,同时学生的成功感也就产生了。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七巧板拼出的美妙图形,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接着让学生介绍有关七巧板的知识,然后,学生对照着七巧板的图形,了解它的构成。最后,给学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拼图创作。人人都动手参与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拼摆图案时,有的同学想像力很丰富,拼出了与众不同的图案,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四人一组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故事,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开动脑筋,拼出了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讲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建议,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不足之处,整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欠妥之处,即不应让学生在完成“探究日记”时浪费时间,教师要适当进行指点。应将大块的时间放在学生拼摆几何图形上。

第13篇、大班数学分东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操作不同的材料,了解5分成两份有不同的结果。
  掌握记录的方法,学会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贴绒桃子,木珠,雪花片,格子标记及数字1——5若干套。
  活动过程:
  小组活动。
  交待小组活动内容及要求。
  第一组:撕贴格子。
  先拿一张记录单看一看,总数是几,再拿一张与总数数量相同的格子纸条,沿线撕开分成两份贴在横线上,每排撕贴的答案要不一样;最后说一说5个格子可以分成几格几格,几格和几格和起来就是几格。
  第二组:撒雪花片。
  先数一数盘子里有几个雪花,再放在手心里晃一晃轻轻撒出去,然后记录几个花片里面有几个红的,有几个绿的;如果撒出的答案有重复就不要记录,再重新撒,不能记录重复的答案。
  第三组:穿木珠。
  每次取5个木珠,然后把5个木珠分别穿在两根棍子上,每次分穿的结果要不一样,但记录的结果要和分穿的结果一样。
  集体活动。
  检查他们记录的是否正确,寻找对错标准,对在哪儿,错在哪儿。
  教后感:通过看分类板,学会将图形分类。在课堂上孩子学习的欲望很高,气氛也比较好。操作的结果比较满意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第14篇、大班数学统计动物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以及在统计表中做统计记录。
  2.学习使用曲线图来表示事物的变化过程,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和尝试精神。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环境:设置四个入口“玩具关”、“动物关”、“图形关”、“颜色关”。地上画有两个大统计表。
  2.统计表若干,铅笔若干。
  3.电脑课件,大空白记录表1张,录音机,磁带。
  4.骰子、保龄球、套圈、气温记录表、飞标、鲨鱼牙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引起兴趣。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孙悟空的花果山里玩呀?不过进入花果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来问问孙悟空,怎样才能进入花果山呢?
  2.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
  (1)配班教师扮演孙悟空,提出问题。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花果山做客。不过,想进入花果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果山有四个入口,分别是“玩具关”、“图形关”、“动物关”和“颜色关”,而每个关内都设有难题,小朋友把这些难题解决了,就可以进入我的花果山玩了。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刚才孙悟空告诉老师,这些难题就是数一数图形关里面的图形、动物关里面的动物、玩具关里面的玩具、颜色关里面的颜色的数量有多少,然后用数字在表格上记录好。看哪一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最先攻破难题,进入花果山。
  (3)幼儿合作操作。
  3.小结:统计的概念
  4.学习曲线图的记录方法。
  (1)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2)幼儿第二次尝试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骰子、记录表),探索掷骰子的记录方法。
  (3)教师小结操作情况。
  (4)学习曲线图的记录方法。
  A.示范记录孙悟空掷骰子的变化过程。
  (幼儿看课件,教师在大空白表格上示范记录。)
  B.引导幼儿小结记录的步骤。
  (5)幼儿第三次尝试操作。
  幼儿分组操作:猜拳、掷骰子、打保龄球、记气温、圈套、掷飞标、按鲨鱼牙。
  (6)教师小结操作情况。
  5.游戏:会跳舞的曲线图。
  幼儿戴上头饰扮演音符,在地上的表格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站好,组成曲线图听音乐跳舞。
  6.听音乐出场。
  小朋友,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
活动反思:
  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第15篇、大班数学比较面积大小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品质。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画有坐标点和花园的作业纸每人两份;铅笔、橡皮每人一份2、正方形图形若干;小动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猪)小猪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出示花园)老师要来做回设计师,帮小猪把这个花园打扮的漂亮一些。
  二、学习活动小朋友,花园铺好了,漂亮吗?那么这个花园有多大呢?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再问你,这个花园有多少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呢?
  1、小朋友点数正方形(默数)2、师幼齐数(老师一个个拿下来数)3、小结: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错小结:这个花园有18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
  三、引导实践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了花园的大小(数正方形)可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上去,再一个一个地拿下来数是不是太麻烦了。你们还有其他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鸡、小兔、小猴、还有小羊的花园,我们来试试算算他们的花园都有多大?
  1、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
  2、讨论、交流a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b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
  c你觉得谁的办法最好?(做标记、标数字)3、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
  4、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四、比较大小小兔和小公鸡看到小动物们都设计了一样大小的花园,又给自己的花园做了修改,还铺上了漂亮的颜色,你们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两个相同个数三角形、不同个数正方形的花园)可是他们却吵了起来,小兔说:“我的花园大。”小公鸡说:“我的花园才大呢!”小朋友我们来给他们帮帮忙,到底他们俩的花园谁的更大一些呢?
  1、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2、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里3、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4、教师验证结果。老师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来,放成上下两排做对比,得出小公鸡的花园要比小兔的花园大。
  5、给小公鸡的花园打上★★,给小兔的花园打上★。
  五、幼儿练习(引导幼儿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个数都不一样的花园面积)小公鸡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可不服气了,它又悄悄地在自己的花园上加了两个三角形,它想:小兔只比我多了一个正方形,现在我比你多两个三角形,这回我的花园肯定比小白兔的大了!小朋友,小公鸡的花园真的比小白兔的大吗?请你们赶紧仔细想一想。
  1、幼儿回坐位操作练习后猜测大小2、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引导幼儿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大小等于一个正方形的大小)3、给小兔也加上一个五角星。
  六、活动延伸小朋友,你们知道两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谁大谁小呢?明天告诉你们自己的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第16篇、大班数学学习排序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并以情境讲述的方式来设计数学活动,更容易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熟悉的材料,创设情景,让幼儿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第一环节学习排序,第二环节幼儿操作,第三环节抢答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形状等排列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排列顺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1、幻灯。
  2、幼儿操作:每幼儿1张长条纸,大小雪花片若干,木珠若干,糖、花生、红枣若干,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梯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 ,你们好,这是我的好朋友唐老鸭,今天他我给大家运来了许多的礼物,瞧,都有些什么呀?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找出排列的规律,学习排序。
  开来了第1列草莓火车,这列火车上装的是什么?这些草莓都是按什么规律装的?我们来看看这剩下来的一节车厢该装什么样的草莓呢?
  (按照大小的规律排列的)第2列火车进站了,又给我们运来了什么? 这些苹果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请你猜猜看这剩下来的车厢该怎么装呢?
  瞧瞧第3列火车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种类的不同排列)小结:原来按照物体的大小、数量、种类等排列顺序,我们叫排序。
  2、幼儿操作活动唐老鸭火车长还带来了好多的礼物,但他们都乱七八糟的,我们来帮助一下他怎么样?这些礼物里都有一些已经是在这样的纸上摆好的,请你找出前面的规律,继续将这张纸排满。然后我来帮你们送给唐老鸭?(请每5人一组分在各队里)第一组幼儿按照食物的种类进行排列。糖、花生、红枣······第二组幼儿按照几何图形的形状和数量间隔排列如:
  第三组幼儿按照雪花片的大小和数量间隔排列。1片大雪花片,3片小的雪花片······第四组幼儿将珠子按颜色和数量间隔排列。如2颗红的、1颗蓝的······(带点贴纸奖励做对的孩子)3、分组游戏《抢答题》
  小朋友送给唐老鸭的礼物都是根据大小、颜色、形状、种类进行排序的,唐老鸭看了真高兴,他还给我们带来了问题要考考小朋友,老师先把小朋友分成三队:苹果队、香蕉队、草莓队。瞧,问题来了,请听题。
  (三)结束部分。
  唐老鸭今天跟小朋友玩的真开心,现在他要回家了。小朋友再见。
  课前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情境讲述的形式贯穿于整节课,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操作活动的兴趣。
  通过第一环节的学习(排序),幼儿此时有一点的疲倦,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在幼儿给唐老鸭送礼物的操作活动中,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起到引新作用。但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探索一下可以按颜色、形状等的不同方法来排序,我设计地半成品操作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过于简单,最好是让幼儿自己按这些物品来排序,然后让他们相互检查,这样会比较好。最后一个环节我用抢答来再次激起幼儿的兴趣,也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整个活动我是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第17篇、大班数学我的家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地图,掌握用尺测量的基本方法,对测量活动有初步的兴趣。
  2、对自己的家乡有初步的了解。喜欢自己的家乡,以自己的家乡为荣。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有关自己家乡的资料(图片、照片、土特产、风景录像等)2、三张地图(黄浦区、上海、中国)、尺和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我住在上海——说说你的家庭地址是什么?出示上海黄浦区行政地图,在地图上寻找出自己家的位置。(了解地图的知识,初步学会看地图)——为什么***小朋友的家在黄浦区地图上找不到?(知道上海除了黄浦区还有许多地方,无论住在哪里,大家现在都住在上海。)——找找你知道的上海有名风景点。(激发幼儿对地图的好奇和学习的兴趣)2、我的家乡——我们住在上海,可是我们许多小朋友的家乡却不在上海,你的家乡在哪里?(将自己家乡的风情通过图片、照片、土特产、录像等方式介绍给大家,增进对家乡了解,初步感知中国地方大、中国好和美)——这是什么地图?你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上海吗?找到你的家乡吗?(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找出自己的家乡)——还有谁的家乡也是xx省的?让我们一起对来自同一省份的幼儿人数做一个统计(初步形成我们是同乡人的情感和友谊)——用测量工具量一量家乡到上海的距离,小组成员间统计一下测量结果,然后比较出谁的家乡最远,谁的家乡最近(初步学习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记录和比较长短)——你们小组谁的家乡离上海最远?距离是多少?我们班级谁的家乡离上海最远?(在比较中产生大中国的情感)3、创设“家乡风情展”和“各地土特产展览”。
  ——通过幼儿的相互观摩和介绍,进一步感知家乡的美、中国是个好地方。
 教学反思
  通过上《我的家乡》这堂课后让我有一下反思:
  1、课前准备还应准备一些人文图片这样可以使幼儿的表达面更广一些。
  2、幼儿在当小导游这一部分时可以给幼儿设计一些区域角这样更直观。
  3、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并帮助那些词语匮乏的幼儿在介绍时“老师和你一起为你的介绍添添彩好吗?”
  4、整个教学中有师生的互动但比较欠缺主要一幼儿为主。
  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次我会在开课时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开课并且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多注入一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活动。

第18篇、大班数学优质课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四、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五、活动准备教具学具:矿泉水瓶若干个,废报纸球10个,铅笔,记录单,黑板,粉笔,学习教科书,数字卡片。
  六?活动形式: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七、活动过程一、复习9的组成,玩碰球游戏,出示数卡。如师:这是数字宝宝几?(9)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小朋友与老师的数合起来是9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2?3?4?5?????)嘿嘿,你的1球碰8球(集体小组和个别)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一)、创设情境,手指歌导入。
  1?手指头呢,可重要了我们做事情都需要它。手指头还可以变成小动物和我们一起玩,看他们来了????
  2?手指头除了跟我们玩,还可以帮我们数数呢!今天我们就用手指头数数,大家快来试一试吧!
  (二)?手指动起来1?小小手指有几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根一根数来做好朋友。
  2?教师引导幼儿10根手指的伸法,伸出双手(和老师一起伸手指数数)3?小朋友可真棒,来一边说一边做吧,相信你们能行!
  4?数的真好,1和9合在一起是多少呢?2和8?3和7?4和6?5和5?(指名回答适时鼓励)我们还可以这样说:10可以分成1和9,9和1?????
  (三)?玩游戏:打保龄球1?幼儿动手操作,把10个矿泉水瓶摆成一排,用废报纸球去打水瓶,让幼儿观察打到了几个?还有几个没打到?这样和起来有几个?(记一记,思考10 的多种分法)〈1〉把幼儿分成10组,每五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总结10的九种分法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 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四)?趣味儿练习,《十只青蛙》
  10 10 10 10 10∧ ∧ ∧ ∧ ∧1 9 2 8 3 7 4 6 5 59 1 8 2 7 3 6 4(五)结束活动:学生齐读儿歌《十只青蛙》,分组到室外组织打球比赛,巩固对10的分解和组成。回家把今天学习10的组成说给爸爸妈妈听,比比谁的办法更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19篇、大班教学小鬼当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知道陌生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3、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不在家。
  2、自制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境表演 《爸爸、妈妈不在家》。
  1、教师向幼儿介绍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不在家》。
  小品开始:幼儿天天独自在家中玩耍,边玩边说:“今天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让我好好看家,嘿!这回我可要自己玩个痛快。”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个陌生人问:“这是李医生的家吗?”亮亮问:“你是谁呀?”来人说:“我是查电表的,请你开门!”(表演暂停)
  2、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品不演了吗,因为天天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门?
  ① 来的是什么人?
  ② 天天能开门?
  ③ 如果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会发生什么危险?
  ④ 天天该怎么做?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们,不要轻易开门,要先问清楚来人是谁、找谁,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或让来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让人到父母单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让幼儿加深印象。
  一幼儿扮天天,另一幼儿表演陌生人(陌生人可随便找理由)。小精灵儿童网站
  二、《依依看家》。
  1、师:有个叫依依的小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爸爸、小精灵儿童网站妈妈也不在家,你们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
  2、看黑板上的挂图,帮助幼儿懂得一些安全常识。
  师:小朋友,这儿有四张图片,先仔细观察一下,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这四位小朋友所做的事,判断对不对,对的贴一朵小红花。图片内容:
  ①饿了时自己到厨房里烧东西吃。
  ②玩小刀等尖利的东西。
  ③一人在安静地玩玩具。
  提问: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小朋友们要注意安全。陌生人来时不开门,不做危险的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要学会保护自己。
《小鬼当家》教案设计篇二
  活动内容:
  1、通过调查、实践,初步树立幼儿健康的消费观念,感受爸爸妈妈当家的不易,懂得要节约用钱。
  2、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学习合作和记录。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节约用钱的好习惯;
  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
活动准备:
  儿童活动的小超市以及儿童教材的钱币。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消费情况
  小朋友,昨天老师让小朋友调查了家里的消费情况,你们知道家里的什么地方都需要钱?现在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们家里的消费情况。(幼儿自由汇报)
  师小结:原来家里花钱的地方还真不少,家里的这么多的地方要用钱,他们当家容易吗?那你们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当家。我们今天当家的游戏就是去儿童超市购物。你们去过超市吗?那怎样才能做一个文明的小顾客?
  二、活动(游戏)
  1、每三个小朋友为一组,先去中国儿童银行领取十元的活动经费,再一起去超市购物。
  2、小朋友去购物时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这次购物,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幼儿自由讨论后汇报)
  (1)尊重每个小朋友,学会合作,人人参与购物。
  (2)合理消费,不能超支。
  (3)在超市购物时不能大声吵闹,吵到别的客人就不好了。
  (4)挑选商品时要轻拿轻放,不要的商品要放回原处。
  三、认真听超市工作人员的温馨提示
  1、进行温馨提示。
  2、你听到了什么?说说看。
  四、幼儿合作去购物(师参与指导)
  五、评价
  好了,现在小朋友都完成了这次超市购物的任务,说说你在购物时都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小鬼当家》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这一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回答,实则学生所得不多。更多的只是机械操作和鹦鹉学舌罢了。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尽管学生对家长做家务早已司空见惯,但要说真正有人去留意家长做家务或谁认真地去做过家务,对这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头脑中的表象不够因此思维比较狭隘。我认为课前应该布置一周左右的家长家务劳动的观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有话可说。其二教师深入不够,导致了学生的思考不够。例如:一个学生提问“请问妈妈你拖一次地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受到老师的肯定后,就出现一串类似的问题什么擦桌需要多少时间?折被子需要多少时间?……其实我们的孩子并没有错,心理学研究表明3年级孩子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是这阶段孩子的天性。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一切创造从模仿开始。是的,没有模仿哪来的创造?从上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而且他们乐于模仿。问题的症结是我在教学中任学生一味的模仿,没有对这些学生的提问进行提升。结果让本节课的模仿泛滥成灾了。事后我反思着,如果当学生出现此等类似的问题时老师除了肯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同一种问题进行归类。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这样安排:可以把学生说(或写)出来的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观察。相信如果教师这样一放一问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这些问题的共同点。那我们的教学就从罗列到了概括,从模仿到了创造,化零为整,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质的飞跃。在随后的一节课中我针对以上的反思对课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让相似类型的问题有意识的放在了一起。学生能够很快地发现许多问题的共同特点。如上例中的几个问题孩子们就把它归纳成关于家务劳动时间的一类。这样进行适当的归类后许多学生在进一步提问的时候就会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思路打开了,设计的问题也更全面了,什么关于劳动史方面的问题,关于劳动技能方面的问题……让我们的访谈问题设计得更全面更科学,为下一次的访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20篇、大班数学分一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量分成不同的子集。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分类盒一个,穿珠5串,每串5个珠子。
  活动过程:
  让幼儿在分类盒每格放一串穿珠。
  让幼儿想一想如何把每一串的5个穿珠分成两份,一份放在盒子里,一份放在分类盒外,每一串都要分得不一样。
  幼儿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得不一样”。如:幼儿将5个穿珠分成了2和3,问幼儿5个还可以怎么分。
  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孩子很感兴趣,我利用了游戏的形式学习了分成不同的子集。孩子们很容易掌握。但有部分孩子比较困难。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一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文章.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第21篇、大班数学快乐出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固定模式,感觉这让孩子们有那么点倦怠,于是我尝试让幼儿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真正让幼儿体验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来学习6的分解组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学习6的组成,知道6有5种分法,掌握数分合的规律。
  2、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同伴间的协助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5以内的分合式卡片、一列火车,能让幼儿从中找出车厢上各有不同的地方,然后用6的分合式表示。
  2、开火车的音乐,幼儿的火车票(数字1-5中间的一位数字),一排小火车(贴好座位号,1-5中的一个数字)教学流程:
  一 、游戏:开火车教师以"开火车"游戏来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分合卡片上空格的数:"X老师,告诉你,你的火车X点开。"二、游戏:找茬通过玩找茬游戏,学习6的组成。
  1、车站到了,我们来看看火车有几节车厢?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辆火车,共六节车厢,教师在黑板一边书写数字6)2、我们来找找每节车厢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红色车厢一节,绿色车厢5节,在6的下面按规律写分合式表示)3、还有什么不同?(长的车厢两节,短的车厢4节,继续写分合式)4、还能找出不同吗?(两个轮子的车厢3节?四个轮子的车厢也3节?书写分合式3和3)5、除了颜色、长短、轮子外还有不同吗?(两个窗户的车厢4节,三个车厢的窗户2节)6、我也发现了一个不同,有的有门,有的没有门,我们一起说说看,有门的车厢5节,没有门的是1节。(书写分合式:5和1)7、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找出了几个不同的地方?(5个)8、我们在刚才的游戏中,发现了6的5种分合方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9、你能从这个分合式中找出它排列的规律吗?(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三、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今天,我们这么多好朋友一起坐火车旅行,我们先来玩个好朋友的游戏吧!请7个幼儿为一组,请一个幼儿在黑板上用分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其他幼儿手拉手边念儿歌边走动:"你拉我,我拉你,我们都是好朋友,你蹲下我站起。"儿歌念完,有的幼儿蹲下,有的幼儿站起,然后继续游戏,引导幼儿把每一次游戏的情况记录下来。
  四、游戏:快乐出发1、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坐火车去旅行了。给幼儿每人发一张票,(票上的数字式1-5其中的一个数字)凭票去找座位,只要你的票和座位上的数字合起来是6,那就可以坐下了。
  2、座位找好了听音乐开火车去旅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22篇、大班数学分析图形特征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抽奖游戏,尝试分析和记录图形的各项特征。
  2.在反复练习中,提高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快乐。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教具:抽奖箱,抽奖券。
  2.学具:幼儿奖卡、笑脸、作业纸、白纸条、勾线笔。
  3.知识经验:抽奖。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图形的不同。
  师:(出示各种图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奖卷。看,它们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对,它们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
  每一个小朋友选一个你喜欢的奖券吧。看一看,你的奖券是什么样的?
  2、抽奖游戏,分析图形特征。
  (1)抽三等奖,分析单一特征。
  师:“这是抽奖箱,现在要开奖啦。先开三等奖。我来抽,会是谁中奖呢?(抽长方形)“什么中奖啦?你怎么知道的?“对,这是长方形标记。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中奖。
  恭喜你们。送给你们一个笑脸娃娃。
  还会有谁中奖呢?你们闭上眼睛,我抽出来看。等你们挣开眼,看到自己中奖的就站起来。
  (2)抽二等奖,分析两种特征。
  这个抽奖游戏太有趣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交换奖卷,我们继续抽奖,抽二等奖。(抽出奖卷,打开一半)是什么中奖了?(再打开)到底是什么中奖了?
  请中奖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继续抽,看看会是谁中奖呢?
  (3)抽一等奖,分析三种特种。(交换奖券)现在我们要开一等奖啦,“是什么标记中奖了?”让幼儿抽2-3次(4)抽特等奖,幼儿按特征制作标记。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抽特等奖的机会,有大奖品哦,呀,兑奖券还没有做好,现在就请你们看着自己手中的图形做一张兑奖券,要看仔细,你的图形是大是小,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画出你自己图形的特征来制作一张抽奖券)做好了检查一下,放到老师的抽奖箱里来,材料就在后面一起去做吧!
  请小朋友来抽奖,送出2个大笑脸。
  3、操作活动⑴老师看我们小朋友这么厉害,奖励你们一分让自己能干的礼物,我们看是什么?
  来,练本领吧。可是怎么做呢?
  ⑵讲解活动⑶操作⑷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后,将你们得到的礼物收好,下次再来练本领。
  三、活动后思考《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第23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认识10以内单、双数,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2、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对数的辨别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
  1、操作玩具每人一份,笑脸和哭脸娃娃图案各一个。
  2、1~10的图案记录卡每个幼儿一份,教师用1~10图案记录图一张。
  3、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及空格的图片4张。
  4、标有10以内数字的小汽车卡片若干。
  5、似“桥”的平衡木一个,“”“”图卡各两个,1~10的数字卡各一张。
  知识经验:
  1、幼儿知道如何按要求做记录。
  2、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父母的手机号码。
  环境布置:
  1、过桥的场景。
  2、停车场。
  活动过程:
  一、操作活动(一):实物配对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秘密,并认识单、双数玩具。
  1、为每个幼儿准备两组玩具,让幼儿摆一摆放一放,看看能发现什么秘密。
  2、把两种玩具分别配对,你会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一种玩具是可以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都能配成对的,另一种玩具是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都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双数玩具,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单数玩具。
  3、请幼儿把双数玩具放到笑脸娃娃图案下,把单数玩具放到哭脸娃娃图案下,看谁放得对。
  二、操作活动(二):图案配对1、幼儿为单、双数图案记录卡做出不同的标记,并写出各图案的数量。
  2、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1~10的数字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找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1、在身体上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器官及物体。
  2、在生活中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四、操作活动(三):连线以讨论单、双数的用途引出电话号码,启发幼儿找出电话号码中的单、双数。
  出示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的图片,在空格中填上自己家或父母的电话号码,然后把双数与笑脸娃娃相连、单数与哭脸娃娃相连。
  五、游戏:过桥(音乐配游戏)提问:由于车辆越来越多,而长江上的桥数量有限,怎样让车辆不拥挤顺利过桥呢?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单、双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单数时只能让单牌号的车过桥,双数时只能让双牌号的车过桥。
  玩法1: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图卡或“”图卡时,单、双牌号车的司机分别过桥。玩2~3遍后单、双牌号的互换小汽车卡片,再玩1~2遍。
  玩法2: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1、3、5、7、9”的数字卡片时,单牌号的车过桥;当警察举“2、4、6、8、10”的数字卡片时,双牌号的车过桥。
  结束游戏:单牌号车请到单号停车场休息,双牌号车请到双号停车场休息。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以单数或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24篇、大班数学公开课10以内加减法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第25篇、大班数学学习2—5的相邻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学会寻找比一个数(量)多1和少1的数(量)。
  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知道5以内的数除1以外任何一数与前后面数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标记表示数(量)排序的关系。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6只贴绒兔子(1只白,2只灰,3只黑),1—6的数卡,1—6的点卡,放大的标记图一张。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学习2—5的相邻数。1:黑板上出示6只兔子。
  “黑板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谁来把一样的兔子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多少排列?”“他是怎么放的?为什么要把1只白兔放在2只灰兔的前面,而3只黑兔放在2只灰兔的后面呢?”“谁来在兔子下面贴数字表示它们的数目。”“看看2的前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比比它们的多少,告诉大家1比2怎样?3比2又怎样?”小结:1比2少1,它是2的朋友,排在2的前面。3比2多1也是2的朋友,排在2的后面。2:出示3的长条点卡。
  “这张卡片是几?它的朋友又是谁呢?先找在它的前面的朋友应该是几点?它比3点怎样?再找它后面的朋友是几点?它又比3点怎样?说说3有几个朋友,是谁。”再比比它们的多少。
  小组活动。
  第一组:找朋友。
  “看看卡片上有什么?有多少?再在空格里盖印章。给他印两张朋友卡片并排在它的前后,前面空格印的数目比它少1,后面空格印的数目比它多1。最后说说它是几?它的前面是几?它的后面是几?”
  第二组:填空缺。
  “请你在空缺的地方印出相应的点数,说说它比前面的数怎样,比后面的数有怎样,它的朋友是谁和谁。”
  第三组:看大小标记排数卡或点卡。
  活动评价。
  展示几张幼儿完成的放大材料。比较它们的数量关系,如:谁比它多1,谁比它少1。
  教后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孩子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找比一个数(量)多1和少1的数(量)。操作时准确率较高。
 活动反思: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可是怎样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呢?我用了幼儿易理解“挨着”这一词来向幼儿介绍出相邻数。首先请5名幼儿带着数字头饰按顺序排成一排站在大家面前,然后请下面的幼儿说说5个数字宝宝互相之间谁挨着谁,并一一指出来,孩子都能说出数字宝宝1挨着数字宝宝2,数字2又挨着“1”和“3”…….虽然台上没有数字“6”,可是幼儿能够说出5挨着“4”和“6”,就这样这一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认识相邻数与本数的关系在一节课中无法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第26篇、大班数学购物高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要购买的物品与数量。
  2、幼儿学习运用货币。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幼儿学习运用货币。
  难点幼儿能说出要购买的物品与数量。
  活动准备
  玩具卡,教室中的小东西,价格牌,骰子,分类表。我的数学操作材料,加减法操作材料,附加题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请幼儿三人一组。其中两人各拿一张分类表。第三人开银行,将钱币摆在桌子中间。
  --幼儿轮流掷骰子,按骰子上的点数拿出钱币。
  --请幼儿将自己的钱币分类放在分类表上。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材料。
  第五、六组:附加题材料。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活动反思】
活动中通过环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给孩子们可以反复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观察、摆放、思考、调整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没有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在反复试误中走出困境,悟出一些数学应用的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符号生活化、游戏化。

第27篇、大班数学6的分合教案反思

一、设计思路:
第二轮课改需要我们以整合的思想来实施新教材。 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 幼儿在前些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和练习了数的形成、2、3、4、5的分合、组成等等。通过创设相应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引导幼儿去探索、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用交流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设计内容:
学习6的分合
三、设计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分合。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四、设计准备:
1、教师教具:多媒体课件;
2、幼儿用具:彩笔、纸等。
五、设计流程:
一、拍手游戏《2、3、4、5的组成》
在教师的带领下做《2、3、4、5的组成》游戏。
二、出示活动内容(多媒体课件)
1、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
2、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鱼进行不同的分类,并各自介绍自己的发现。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分类的情况。
三、教师课件演示
四、学习6的分合
1、教师:今天老师买了几条鱼想把它们放在两个鱼缸里,数一数有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鱼的大小、颜色、特点、种类、生活习性来分。[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幼儿自主讲述,如6条鱼可分成1条大鱼5条小鱼。教师根据幼儿讲述演示在屏幕上。教师:6有几种分法?
3、教师归纳: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
4、活动延伸:(听音乐,幼儿做练习)  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纠正。
六、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强调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第28篇、大班数学公开课小鱼的新家教案反思

活动内容:《小鱼的新家》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操作活动,能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重难点:
1.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准备:
1.六条小鱼的图卡和鱼缸。
2.幼儿操作的小鱼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幼儿看图卡,向幼儿交代帮小鱼找家的任务。提问:小河的水被污染了,爸爸救了六条鱼回来,请小朋友分到两个鱼缸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幼儿讨论尝试)
二、幼儿操作
(一)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数一数自己有几条小鱼?
(二)引导幼儿用小鱼图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进行记录。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组成6.
三、巩固练习6的分解组合
(一)朗读分合式。
(二)游戏《猜拳》、《对数》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四、延伸活动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合。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此次活动能热心的帮助小松鼠们分新房,通过自主尝试探索的方式得出不同答案,对6的分解组成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对数字排列的有序性仍不是太明确,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不断发现6的不同分配方法,应让孩子多在自主活动中发现不同方法,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更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并得以解决。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漂亮的礼盒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能尝试按图纸制作立体纸盒。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二、活动准备1.球体、圆柱体积木、长方体,易拉罐、乒乓球等实物若干。
  2.自制图形纸若干、剪刀、胶带、浆糊等。
  三、活动过程1.观察比较球体与圆柱体,感知图形的特征。
  (1)出示球体与圆柱体。让幼儿通过滚动实验,感知两个形体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很有趣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有谁认识吗?它们有什么地方一样,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师小结:不管从哪边看,球体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叫球体。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向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叫圆柱体。
  (3)进行游戏:看谁找得对。
  请幼儿找一找老师提供的物体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的。
  师:现在请你们来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找到后请你大声说出这个物体是球体还是圆柱体。
  2.认识长方体,并尝试根据图纸制作礼物盒。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认识长方体,再请幼儿将盒子拆开,仔细观察长方体的构造图,引导幼儿发现折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这个图形的名字叫做长方体,那么它是怎么组合而成的呢?从盒子来看,看的不清楚,我们一起来把纸盒拆开来看一看,好么?
  (2)将拆开的纸盒还原,进一步感知如何制作立体纸盒。
  3.根据图形纸,自己制作长方形纸盒。
  师: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纸,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这些图形纸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盒吧。
  4.装礼物:互相欣赏礼物盒并装礼物。
  大班数学《漂亮的礼盒》活动反思《漂亮的礼盒》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较为清晰流畅!制作的课件PPT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开心的学习制作。
  刚开始的观察球体和圆柱体,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还请幼儿亲自做实验,充分感知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请幼儿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球体、圆柱体,进一步的巩固图形特征!
  幼儿对长方体的构造很感兴趣,对做礼物盒很感兴趣,在引导幼儿做纸盒前,可以先示范下,孩子制作礼盒的过程中就会不易出错!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第30篇、大班数学活动操作学具制作教案反思

 一、套盒材料: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l.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二、丰收的果树材料: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三、占棋盘废纸盒一只(如衬衫盒),小瓶子(如口服液空瓶)和彩色纸若干,骰子一个。
  制作方法:
  l.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31篇、大班数学认识数字8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  感知8的数量,能从许多物体中找出8个物体。
●  认识数字8,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匹配。
●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  教具:8支铅笔,8的数卡,1-8的实物卡(分别置于活动室的不同地方)。
●  学具:1-8的数卡,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练习目测数群。请个别幼儿说说你不用一个一个数一眼先看出那几个,然后是怎样接着往下数的?
●  探究活动:笔有几支。
(1)   初步感知数量8。老师拿出7支笔逐一放在桌子上,让幼儿数,说出一共是几支笔,再放1支,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说出7添上1是8。
(2)   认识数字8。请幼儿说说8支笔可以用几表示?出示数字8,说出8像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
●  幼儿操作练习。
请幼儿把8条鱼圈画在一起送给小猫。
●  游戏活动:数字找家。
玩法: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卡听音乐活动,音乐听,幼儿快速跑到与数卡数量相同的实物卡跟前。幼儿互换卡片重新开始游戏。
活动拓展:
●  户外活动时间,幼儿两人一组玩猜拳游戏。
玩法:两人同时念"叮叮当当×","×"用1-8的任意一个数字代替,每人念的数字不得重复,说出数字大的幼儿拍一下另一个幼儿的手。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32篇、大班数学公开课5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数字5的分合概念,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运用数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能主动快乐地参加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1-5、范例图示、 操作材料 、苹果5个。
  活动过程:
  一、复习2--4的组成,引起学习兴趣。
  1、集中幼儿注意力"今天,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高兴吗?"2、师出示数字宝宝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宝宝4)3、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宝宝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杨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数字宝宝2,师:嗨嗨海,我的一球碰几球?答:你的一球碰一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二、幼儿探索5的分合1、"可是今天我有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教师出示5个水果,"我准备了几个水果,一个盘子里放不开,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盘子里,谁想来试一下?""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我就忘了"2、教师示范记录。用分合式表示,和孩子一起读出分合式, 总数与部分数,读出数字5的四种不同的分法三、拍手游戏:"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3和几?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以此游戏使幼儿熟练掌握5的组成与分解。
  四、幼儿操作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分成,老师要来考考你们。(出示图)(1)认识圈里和圈外的标志。
  师:小猴要玩套圈的游戏,你们看这个表示圈怎样了,(套住了),那这个呢?(没有套住,掉在外面了)。
  (2)教师示范一个作业。
  师: 小猴拿几个圈玩游戏的,(5个),套住几个圈,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掉在外面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
  (3)进一步理解5的分和。
  师:5个圈分成了几和几,它们合起来是几?(幼儿说)(4)讲要求,幼儿进行操作3个作业。
  师:小猴又套了几次圈,套中了几个,几个落在外面,我们数一数,用数字记录下来,好不好!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3、最后和家长、幼儿一起验证答案。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第33篇、大班数学5以内的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能分别用三句话讲述出一幅图的图意,注意用词正确。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出示图一。
  “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哪位小朋友能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将图上的事说清楚。”(山坡上有两只乌龟)教师移动磁性乌龟:“这件事还有谁也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清楚。”(又爬来了一只乌龟)请小朋友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指图:“最后一句话应该怎么说呢?谁会用三句话把图上的事说清楚:幼儿个别、集体讲述三句话。
  列算式理解其含义。
  “谁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图上的表情?”
  “这道算式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说说看。”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小组活动第一组:玩玩讲讲水果列算式。
  第二组:玩玩讲讲动物列算式。
  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5以内的加法。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结果,尝试到了成功了,所以记得很牢。
活动反思: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而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个气球,右手拿着1个气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气球?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 1=4。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 ”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 1=4”中“3”、“1”、“4”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 1=4”意义精简为“3和1合起来是4”。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能够自己看着图说出算式的意思。
  摆一摆、填一填。学生看着梨图,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空。将摆、写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同时,又是对数形的结合。
  直接写出得数,比较“2 1=3”和“1 2=3”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图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答。
  送信连一连。将连线题和有序的排一排结合在一起,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这部分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上黑板排序、说一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数学思想。
四、总结突出算理。
  本节课的总结关键就突出“ ”的含义——合起来。在课的最后再回到导入的铺垫,用分与合的知识解决加法计算。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调;在送信环节,学生一开始出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学生能够根据分与合的联系出现两组算式,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对比过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教师自主将这一环节延后出现;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34篇、幼儿园 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教师出示红包教师:这是什么?(红包)是的,红包,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些压岁钱,有了这些压岁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你想要买什么呢?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郑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硬币)那这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啊?(纸币)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硬币一共有几个?(5个)那这张代币劵就是几元钱的啊?(5元)嗯,刚刚老师说了要带小朋友一起去逛两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样买东西的?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1.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像这种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双数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35篇、大班数学奇妙的数字0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单、双数的特点;能够快速的数出一组数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2元超市场
2、1——10的代用券
3、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
4、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
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
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教学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第36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认识正方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3.幼儿学具:每人一张正方体纸卡、记录纸、笔、积塑(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下来?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城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要求幼儿从一堆各种形体的拼图积木中选一块正方体积木,然后去找朋友拼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37篇、大班数学有趣等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物体、空间、时间等等现象产生兴趣"。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等分也有所接触,但不能掌握真正的含义。根据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等特点,设计"熊宝宝分图形"的教学情境由简到难,让幼儿通过操作图形来探索活动,并支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物产生联系,这样,幼儿学得活,易掌握,不仅将一般的认识迁移到具体的事物上,扩大认识面,而且对开拓幼儿思维,培养思维准确性,并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活动名称及内容:大班数学-有趣的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
学习二等分。
难点: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材料:绸带、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分练习纸、熊的一家图。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师:"熊妈妈生了两只熊宝宝,两只熊宝宝头上都扎了一根小辫多可爱呀,熊妈妈要给两只熊宝宝的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可是熊妈妈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让两只熊宝宝都能扎到绸带呢?"
1、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2、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二)操作探索操作一:等分圆形纸师:熊妈妈给两只熊宝宝准备了一张漂亮的圆形纸,她把这张纸给了两只小熊,要小熊把圆形纸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一份给奶奶,一份给外婆。小朋友猜猜,两只小熊用什么办法分这张纸?
1、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纸,幼儿动手操作。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的方法。
3、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操作二:
熊妈妈还给小熊准备了正方形、长方形的糕点,一样要请两只小熊把他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送给奶奶和外婆。
1、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的材料,考虑有没有其他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
3、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有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
(三)巩固练习:游戏《找朋友》
师:三角形、小房子、蝴蝶、蜻蜓的朋友不在啦,老师请宝宝们找找他们的朋友在不在你们的桌子上,在的把它贴好。(看看哪个宝宝最快帮他们找到朋友)
1、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2、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活动延伸:
你们今天表现的都不错,老师特意给你们每组的宝宝准备了一个蛋糕,可是我们今天只学会了二等分,但是我们又有四个宝宝,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分呢?现在我们一起回教室来分分看,怎样才能四个宝宝都吃到一样多的蛋糕。
教学反思:
理解二等分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经意地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38篇、大班数学5的分解组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那个数。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掌握5的4种分法,并能有序地进行数的分合。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5的4种分法。
  2、总结归纳5以内数的分合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5的分解式)、5只熊猫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5的分式)。
  每人5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引用诗歌《树妈妈写信》导入课题,并引导幼儿讨论夏天刚去,秋天来了,树妈妈写信忙起来了。
  师:夏天走了,秋天来到,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2、通过观察图片:出示大挂图引出活动主题,《5的分合》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5只)出示“5”的数字卡。
  师:5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操作活动: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5只)。
  (2)幼儿将5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将每次分在两座房子里的小动物合起来,看几只和几只合起来是5,并记录。
  2、请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分合方法,教师记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5”的4种分法,几和几合起来是5。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
  (1)教师演示给5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2)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4)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5”的幼儿做朋友。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第39篇、大班数学学习7的减法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组成和十以内的加减法,将数学学习融入图片、游戏、生活中,让孩子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通过此活动让幼儿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它们友好相处并保护好它们。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用题,列减法算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积极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图(一棵大树,树上有7只鸟,一只大的、六只小的;两只白色的、五只黄色的;三只停在树上、四只刚起飞);算式题卡、粉笔、人手一套1-7的数字卡片,运算符号若干、毛毛虫图片若干。
  活     动     过    程一、小鸟来做客出示图片,今天鸟妈妈带着小鸟飞到我们班来做客,小朋友们为它们表演一个节目吧!
  二、为鸟儿们表演节目1、 教师出示算式题卡(如5+2),幼儿快速从1-7的数字卡片中找出正确答案并举起。
  2、 游戏进行若干次。
  三、鸟妈妈出难题小朋友真能干,现在鸟妈妈出难题要考考你们。
  1、 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问:图上有谁?有几只?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动态不一样)2、 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编减法应用题。
  ⑴、 幼儿相互讨论小朋友都看见了树上有1只大鸟、6只小鸟;有2只白色的鸟、5只黄色的鸟;有3只停在树上、4只刚起飞;你能根据这些特征编出减法应用题吗?(幼儿讨论)⑵、 集中讨论①、 教师根据鸟大小不同编减法应用题:树上有7只鸟,有1只是大的,几只是小的呢?然后请幼儿列式计算,并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②、 谁能根据鸟颜色不同编减法应用题呢?(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编应用题,幼儿编出应用题后,集体列出算式,然后一起说说算式中各数及各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③、 用同样方法根据鸟的动态编减法应用题,为什么要问还剩下多少只?
  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3、 带领幼儿读7的6种减法算式。
  四、与鸟儿们玩捉迷藏鸟妈妈对我们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它们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1、 教师遮住若干只小鸟,让幼儿看图并列出减法算式。
  2、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列的算式题中各数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游戏复习7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虽然大班的小朋友已经有了1-6的分成与计算初步感知,但要经历观察、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花片、闯关游戏等形式,幼儿园的孩子比较没接触过用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会更吸引孩子。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阶段,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他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幼儿园的课堂主要以育为主,以教为辅,注重的是玩中学,教学的形式是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而小学的课堂,是以教为主,以育为辅,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知识的密度相应增大,课堂的规则也比较多,行为上存在一定的约束力。这种教学形式上的“动”—“静”,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许多孩子存在着不适应。

第40篇、大班数学优质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数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大全10篇》:《小班数学教案大全1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数学教案大全10篇,欢迎收藏学习!

《音乐教案大班100篇反思》:音乐教案大班100篇反思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美术教案20篇》:大班美术教案2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