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2-21

这是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

  《隆中对》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

  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

  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⒁挟:xié,挟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2、学生熟读并翻译课文。

  四、达标提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5、(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所着《》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2)曹操比于袁绍,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再次朗读体会。

  七、作业: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隆中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自读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当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自读点拨]

  一、《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三、“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五、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解说:“点拔”的目的在于导学。以上几个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时真正掌握方法而应注意的重点,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讲深讲透”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尤应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自主解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点到为止”即可,而不能包办代替。)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又段中与话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解说:“自读思考”采用与课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又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展训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答案

  1、关于诸葛亮的语句(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思考,开展研究活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