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07

这是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云南的歌会教案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2.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风哕”等成语

3.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合作交流,比较探究,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和魅力

突破方法:

(1)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入文中情境,并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歌会特点

(2)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感悟歌会的魅力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教学法、范读法、比较法、讨论点拨法等

学法导航:听读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参与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代表作品

2.收集有关民歌、作者及文章创作背景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对课堂充分预设

3.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搜集云南风情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沈从文及民歌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朗读课文,感受歌会特点,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云南各地风情,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自己最直接的感受(生交流)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走近作者:

常言说“知人论文”,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屏幕显示:)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众多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在课文删节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四、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生字词,然后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我最棒)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屏幕显示:解释词语我能行)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即物起兴——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写作.或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龙吟凤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扬顿挫的声音哕,鸟鸣声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生齐读两遍后,交流展示作者见闻

明确:作者听到了戴胜鸟、云雀、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等在唱歌,看到了云南特有的自然风情和民族风情

2.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感受,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3)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村寨传歌

3.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与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渊源等方面来比较)

明确:少数民族同胞们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渊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体会沈从文对云南秀山丽水、淳朴民风的热爱。

五、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生合作讨论)

生:我会参加山路漫歌我觉得这个最有意思“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花儿在倾听小女孩的歌声,“不住点头”表示对女孩歌声的赞赏我觉得这里也挺有意思的

生:我也会参加山路漫歌因为置身自然的怀抱,而且一点也不孤单“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它与人一起欢歌

师:在山路漫歌中,沈从文给我们构造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在这幅画中鸟儿在争鸣,少女在歌唱,把淳朴的歌声营造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真可谓天人合一啊

生:我会参加山野对歌因为这是男女对唱,特别有情趣

师:那他们主要唱些什么歌呢?

生:“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生:我会参加山野对歌因为他们唱歌的方式不拘一格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而且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才智的大比拼

师:还有想参加山野对歌的吗?

生:我想参加因为山野对歌特别热烈、欢乐你看“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多么激烈的竞赛场面!

生:我会参加村寨传歌因为歌会盛大“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而且如此壮观的场面,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师:也就是说它人多、时间长、盛装,真的称得上是“盛会”!

生: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不同寻常“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

师: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了云南歌会的不同特点和感人魅力,怪不得作者要说:“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六:在音乐《走进云南》中结束:

云南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云南的灵山秀水,养育了能歌善舞的云南人民云南人民对传统民风民俗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了别具韵味的风土人情!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的: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 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五、学法指导:

  探究 研读 讨论

  六、教具使用:常规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突破方法:

(1)通过赏读歌会和美点欣赏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后读,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品读法、交流法、点拨法、拓展法等

学法导航:朗读法、品析法、交流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继续研读教材,品味语言及课文的写作之美,寻求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继续朗读课文,揣摩歌会之美,体会本文的用词之妙和手法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傣族歌曲,希望大家能喜欢(播放音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曲调优美的傣族歌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人称“彩云之南”的云南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把握了三种歌会的不同内容和各自的特点谁能说一说文中三种歌会的方式、内容、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那神奇美妙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读歌会: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下面让我们赏读歌会

首先请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1.赏读“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从中,你读出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2.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云南真的是景美人更美!

3.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谁能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

生:“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是“全局描写”

生:“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属于细部刻画

师:这种全局描绘与细部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点面结合”

三、美点赏析:

好的作品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爱花的人总能时时嗅到她的芬芳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品出文字的“芬芳”,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开始读书,开始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生: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生:“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生: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生: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生: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生: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谈一谈

生: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

生: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

生:我又找到了动物描写也是从两方面写: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摇盘旋”很容易让人想像那种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这有声有色描写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写和动物描写都从两方面写,有形有色,让人感觉更加轻松

师:她说写鸟扣住了唱歌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云南到处一年四季是有歌声的,戴胜鸟对歌唱产生了兴趣,小云雀是边飞边唱,赶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这两个字也是这一段文字的线索

小结:这篇课文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

四、歌会背后: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文章中最为优美的地方,但是我这里有个问题这篇文章原来标题是什么?

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本文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人为地删去了本文前面的一段文字(屏显:)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活人是什么意思?

生:有活力的人鲜活的人

师: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哪些地方体现出了云南人民的活力?

(学生阅读交流5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个老人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人“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一个“已”字和一个“早”字,可见老人年岁已高,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充满热情地传歌,真是出人意料

师:是啊,歌会让这位老人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生:“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荡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鲜活的生命

师:是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一个“还”字,表明作者对这种自由洒脱的生命状态的尊重和赞美

生:从第三自然段“性情开朗活泼”可以看出云南人民有活力

师:这段有没有具体描写这些女人?

生:有

师:能读一下吗?

生:(学生读)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但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屏显:),你同意吗?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透孔鞋,辫发盘在头上

生:不同意,这样改就没有云南的特色了比如“黑中透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南女人脸的特色

师:黑中透红,与众不同!

生:删掉的都是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果仅局限于黑白两色的话,就体现不出刚才所说的活力

师: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她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不可去掉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有活力啊!

师: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到温暖但是我有个疑问,一唱就是三天,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他们都干些什么呢?

生: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师: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去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他们保持住了那中鲜活的生命状态

师:云南人民这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鲜活的生命状态,让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疲于奔波的人无比的羡慕与向往

小结:所以,云南的自然是美丽的;云南的歌声是动听的,云南的人民是淳朴洒脱的正是这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这么具有鲜活的生命状态的云南人民,同时更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学习这节课后,也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也用一颗淳朴洒脱的心去感受世间的美好,去追寻内心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

结语: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