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班会教案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

日期:2022-03-13

这是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第 1 篇

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的规范里,备课为20分钟,且在此段时间里,写好教案的同时,还得兼顾将整个教学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那么,也就意味着完整的教案肯定是写不完的,我们要写的仅仅是一个简案。

诚然,简案算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词。那教案和简案有什么关系呢?顾名思义,简案即为教案的删减版,要写的则为教案的关键环节。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个较为标准的简案。今天主要说中文版本。

下面将对每一部分详细剖析

一、教学目标

这个非常重要,在此给出了三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作技巧依次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则为学生会…… ;学生能……; 学生了解/知道/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则为通过(学习活动),体会( ),锻炼( )能力或者通过(学习活动),归纳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为体会……,激发……/逐步养成……。

三条的顺序不能颠倒,内容缺一不可且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出现“使学生”,“让学生”等这类字眼,因为它涉及的是新课改的理念问题。如果你写的时候没有这三个条目,那么在考官看来,你可能是不认可新课改的理念的,这个就很严重了。

二、教学重难点

有些考生分不清什么算是重点,什么算是难点。解释一下:重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占用课堂时间最多,需要不断反复和强化的,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不易理解、不易掌握,难讲清、易出错的内容。难点要“突破”。

举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我们让小学生掌握生字词,掌握某些句式,这就算是重点。而比如说你让小学生体会文中对话人物的情感动态,小学上是很难理解这种东西的,这个就叫做难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无疑是最主要的,下面的四条是教学过程四部曲,比较流程化的东西:导入--新课---巩固--小结。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进行每个环节的具体串接即可。写出这四个主要环节,脑子里再过一遍。

四、板书设计

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会做很多漂亮的板书设计,很有学生看到之后也觉得很惊艳,很羡慕,想要尝试着创新求异。但是,请各位考生明白,这种创新,是建立在长时间授课经验或者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并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板书这块,建议稳打稳,就是中规中矩来用就可以了。所谓中规中矩的使用板书,就是黑板分两边,主副板,左边(主板)作重点内容书写,右边(副板)作草稿纸来用,随时可以擦除。板书是脚印,讲到哪写到哪,除非特殊学科要求不写,其他均是要展示的。

按照今天给大家讲解的简案来书写,在熟练的基础上添加,可大大缩减写教案的时间,教案也不过如此,预留出来的时间在脑海里预演,愿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的熟悉,培养音乐记忆能力。

  感受各类民族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对热带森林音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三、教学用具

  钢琴、字母图片、竖笛、音响、打击乐器、有关乐谱、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组织教学

  开门见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

  (二)新课讲授(完整听赏全曲)

  教师播放音响(课件1)。

  1.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

  2.听辩情绪

  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第一主题。

  师:这个主题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了解了关于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教案的信息之后能够认真的去做总结,为考试而努力的做准备,积极备考。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第 3 篇

  复习日期: 年 月 日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小学轻松备考主题班会教案第 4 篇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