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24

这是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多么平常的课题,但读了几遍课文之后,那就另有一种滋味了。你会被作者那凝重的感情所感染,仿佛亲眼看见一位父亲正在鼓励被困在悬崖石架上的儿子脱险,仿佛听见父亲正在悬崖底下安慰急待脱险的儿子:“下来吧,孩子。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仿佛感受到“我”从崖下的岩石上投入到父亲那强壮的手臂中那一刹那的复杂感情。老师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在课堂上便会同学生一起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作者感情的驱使下,我抓住“我”脱险的经过这一主线随心所欲地处理了教材。指导思想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悟出生活哲理,从中得到启示。

  如我在进行第二课时中,一改往日的一板一眼的字词检查,而代之以将字词出现在我带着情感的叙述中,使之词不离语言环境,在特定环境中理解词义。我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父亲对“我”的鼓励,“我”永远忘不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的那一刹那,当时,“我”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啜泣”是什么意思?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并注音。(因为“泣”字许多同学读成“li”的音,另外,这个词是表达儿子内心感情的关键词。)老师又问:“‘啜泣’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此时学生的思绪已进入了课文中,老师借此机会马上引导学生谈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反复体味,尤其是父亲那句富有哲理的话我反复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加深印象。当再读到“啜泣”一词时,学生对这个词的作用便进一步理解了。紧接着小组讨论,“啜泣”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答案基本符合要求,老师帮助整理,使之表述简洁,有条理。

  课内外阅读是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重视课内阅读,我采取了让学生根据文段内容自己编题的方法,从注音、解词到思考题均由学生讨论,每逢遇到此种练习,学生比较感兴趣,当学生编的题被列入正式练习题时,学生特别高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注音。最后老师与同学一起将题目去粗取精,系统化,有时编的题目能达到十个左右,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加理解,达到精读的目的了。

  当进行到本段文字对我们的“启示”时,同学们一直在“蕴含的哲理”中跳不出来,通过老师点拨,学生终于明白:“蕴含的哲理”是从作者的文章角度讲的,“启示”则是对读者个人而言。那么文章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呢?即在人生的道路口,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胜利。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即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

  总之,这一节课我没有面面俱到,没有受教参的约束,而是大胆割舍。如对父亲教育方式的详论,这对学生来讲没有什么难度,联系实际也有的是话说,不必挤在40分钟的课堂上,否则冲淡了要讲的内容,突出不了重点,事倍功半。

  最后我让学生将哲理性的语言背诵下来,这既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宝贵经验,也是对未成年的学生起着指导作用。每逢遇到困难,便会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永远信心百倍,同时也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悟出人生道理,使思想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知识更丰富。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一、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老师执教课堂的内在的逻辑起点,虽然不全然外显出来,但却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和关键。反思我在课前对这次教学的思考,现在看来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教学课题缺乏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对《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所属的中国传统文化板块没有充分的关注,比较注重了对学生交友现实问题的关注。这就使得这堂课似乎有些“思品”的感觉,而“语文”的.味道却“淡”了些。

二是教学环节的推进设计,比较注重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层次,而对学生的学情,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尚未成熟”的年龄心理特点关照不足。这是课堂氛围较为僵化而不够活跃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思路的外化和显现。内容上,它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它是教学理念的具体构成。我这次教学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改进:

一是教学目标的呈现形式,没有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形式目标呈现。虽然表达的内容本质上也体现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但是缺乏“三维”表现形式的规范。(更能表现教学的维度之宽和程度之深)

二是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学教练”教学模式的束缚。诚如光田校长所言,任何模式都是正确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和技术,模式本身并不是神秘的,运用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才是应该关注的根本。就语文学科而言,机械照搬套用“学教练”的模式,可能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具体实际。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和最终结果,既是课前“预设”的,也是当堂“生成”的。反思我的教学,预设“有余”,生成“不足”。师生的教学严格地按照此前的“设计”路线推进,缺乏对课堂中学生和内容“接触反应”的足够关照。现在看来,有些内容还可以有进一步“深化”的余地,而也有些内容则可“浅尝辄止”。根本上,还是近年来比较疏于课堂驾驭的深度实践和思考,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明显不足。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

四、观课议课

感谢所有来到我的课堂观课的老师们。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们都发表的自己的观课感言,但是他们一定都有自己对这一堂课的判断和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没有你们的参与,我就不会有课后深刻的体会和收获。综合老师们的观感发言,我的主要体会有:

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把握还要加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注重“点”上的挖掘,忽略了“面”上的拓展。这堂课的“语文”味不足和“思品”气较重,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

不能以“知识体系”覆盖“学生体系”。虽说知识本身的严密逻辑也是“美”的,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及七年级学生的具体现实。只有“教”,没有“乐”,不能“寓教于乐”,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眼光“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教学的效果实际上就会有所损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