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27

这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了解新闻和新闻特写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中含义深刻的细节之处。

2.学习本文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关于新闻特写。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形象性、文学性、感染力比新闻强,常带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篇幅较长,描写细腻。

三、朗读课文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深入探究。

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本导语的新颖之处:

散文式的开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

(明确:时间顺序。)

4.那么在不同的时间都发生了怎样的场景?

明确:展示了六个不同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添马舰营区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方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写作是本文主体部分的一大特色。

5.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的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那么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明确: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

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6.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学生可自由发挥,教师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①“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细节描写是本文主体部分的第三大特色。

7.本文的结语部分,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五、结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同学们让我们高歌一曲,献给回归十年后依然在繁荣发展的香港,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集体起立,高唱国歌)。

六、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 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

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课堂生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用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一、导入设计:

由视频导入,并引入文体介绍。

二、文体介绍:(自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容量比较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一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人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富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讯与消息虽然都是新闻体,都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外表形式上,消息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等消息头之类,通讯则无此标注;二是表现对象上,消息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些人;三是表现方法上,通讯要求具体形象地,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因此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人称表达上也很灵活,第一、二、三人称均有使用;四是在篇幅长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面,所以篇幅一般短小,通讯要反映的事件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及具体情节等,所以篇幅较长。五是时间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二通讯则及时就行。(《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特写与通讯颇多相似之处,一般都把他挂靠在通讯名下。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某一场面和瞬间情景进行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某一生动场面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一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报道的作用,是一般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所代替不了的。(《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综合运用文学的表现技巧为主要手段,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体,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点,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新闻体裁,也是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文体。(《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结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六部分构成。

1.新闻(消息)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它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如图:

2.消息头:指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本报讯”或“×××电”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专有标志。消息头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是“版权所有”的标志,另一方面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无论是“电”或“讯”,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一样的,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略消息头的运用。

3.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4.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5.结尾: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6.背景:背景(有时可无)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背景材料可以分为衬托对比性背景材料、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衬托对比性材料是为了突出一篇新闻的特点和意义,可以写入的有对比意义的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内容材料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起衬托作用;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把事情的因果关系交代清楚,进一步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闻性;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使读者弄懂所通报的消息中涉及的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

根据上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辨别本文的文体,根据文体结构,筛选出相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整理。

提示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必须概括,概括的方法在“助读材料”中。

明确:

结构

相关内容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主体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离开港督府。

下午6时15分,查尔斯王子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海军士兵在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

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统治

四、发现创新

根据同学们的筛选信息,我将这篇文章进行了改写,请同学们对比分析。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滚蛋了!

英国彻底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国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中国国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背景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下降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第4段、第11段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随着末代港都的离去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军训阅兵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要求:内容包括新闻三要素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