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27

这是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2.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2)消极: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5.教师简短地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农业:明代引进了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需要以此为鉴,带领同学们思考现代社会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3板书设计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4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这是在微观上把握历史;阅读正文中的小字、注释和图表,有助于对主体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综观近年高考题,教材小字名义上是阅读教材,不做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中却强调把握知识体系,意即在知识系统中的内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题中总不断出现小字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释和图表内容都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复习,完整把握历史知识。

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以认识历史发展的程度、了解历史事件间的相关联系: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支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抓住对比词,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个性和共性,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抓住句中“不同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几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不同”表现在哪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各国的特点;结果是一样的,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本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要在阅读中明确历史结论中各点的逻辑关系,如中国古代史上科举制的意义评价内容较多,正确的理解思路是:首先改变的是前代门阀垄断仕途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抑制门阀的作用”;其次与九品中正制相对比,门第不高的地主知识分子也能入仕为官,“扩大了官吏来源”;第三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同点在于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第四因主管科举考试的是中央政府,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把持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权的局面,且选拔的大部分是有才能者,所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第五,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第六科举制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而忽视实用性学问的消极影响。这样从官吏来源(前两点)到选拔方式(第三、第四点)再到影响(第五、第六点)就可以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方法过程:

  1.通过研读教材,概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归纳和概括能力。

  2.比较明朝与隋唐的科举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明朝加强君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和科举制的变化

  处理方法:将恰当的史料和历史故事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感知中完成学习任务;科举制的变化与唐朝时比较学习,从中感知唐明两代科举制发生的变化。这样既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又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

  难点:八股取士

  处理方法:通过教材研读,认识考试的内容、文体格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科举制在不同时期起的作用不同,认识它在明朝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三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的建立是强化皇权的基础,而强化皇权是为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制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的腐朽没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但掌握的历史知识较少,对一些晦涩的历史概念难以理解,对一些抽象的历史规律难以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1.情境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历史故事、历史资料等,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小故事、具体事件激发学生思维,让其主动寻找答案,在成功的情感中理解掌握知识。

  学习方法:阅读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节课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一课时,那么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明朝为加强皇权又采取了那些措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出示朱元璋画像和人物扫描

  设计意图: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阅读人物扫描,归纳知识点,如: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背景。

  板书:

  一、明朝的建立(本目内容约用10分钟)

  1.背景 元朝末年爆发农民战争

  2.建立者 朱元璋

  3.时间 1368年

  4.都城 应天府

  教师引导:朱元璋出身贫苦,放过牛,做过和尚,要过饭,在如此境遇下,参加农民起义,建立明朝。相比同学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吃得饱穿得暖,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间讨论。

  预设答案:我们要好好学习,做到每一个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本目内容约20分钟左右)

  教师说明: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因为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巩固统治,从政治、经济、军事、监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多媒体出示教材研读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利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学生活动:阅读,归纳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在政治、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板书:

  1.政治上: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2.军事上: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教师强调:朱元璋通过上述措施,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这样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过度:朱元璋除了加强皇权外,还要了解官民的动态,以便更好地统治,那么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

  多媒体出示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

  历史故事: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材料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设计意图: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挖掘历史知识,提高辨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1.阅读故事后,你知道明太祖是怎样知道宋濂家宴情况的?此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2.阅读历史材料,思考官员们为什么会生活得胆战心惊?

  板书: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教师强调:明太祖为了加强统治,建立的锦衣卫,不受法律约束,直接为皇帝办事,监视官民,保护皇帝,实行恐怖统治。后来,明成祖又建立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官民人人自危,大臣只能惟命是从,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皇权的强化,使专制之风愈演愈烈,社会逐渐黑暗,王朝走向没落。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本目内容约15分钟左右)

  多媒体出示教材研读: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梳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人为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之一的顺从者。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阅读,找出考试内容,文体格式,有什么影响?

  多媒体出示历史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同乡的甲、乙两名考生离家去参加科举考试。同行期间甲对乙说“十来年,一直苦读四书、五经,可以说这些经典我倒背如流,即使《四书集注》也了然于胸,这次一定能考取功名”。乙听了叹气说:“十来年,在民间游学,了解民間疾苦,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平天下之志,希望这次考试能实现我的志向。”

  如果你是明朝的考官,会录取谁?若是唐朝的考官又会录取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理解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比较,加深理解明朝科举制对思想的控制,对人才的摧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在当时来说,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过积极作用,同时,也昭示着封建制度的没落与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