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笔记

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日期:2022-05-21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是优秀的幼儿园教育笔记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1、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一、案例描述:

  在结束了健康活动“打保龄球”后,孩子依然兴致盎然,我答应他们将保龄球放置在区角中,小朋友们可以在早上来园时继续游戏。

  第二天一早,我在走廊上布置了保龄球位置、起点和跑道。早早来园的楷楷和晨晨一起玩了起来,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我看他们玩的很好,就走开去整理科学角。不久,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他们也加入了体育角。很快,我听到了激烈的争吵声,我疾步冲了过去。原来楷楷在玩时,后来加入的家诚拿了皮球蹲下就推了过去,然后两人为某个瓶子是谁打倒的争吵起来。楷楷红着眼睛,气息急促:“是我先到的,我的球先过去的!”家诚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不是!不是!”然后他跑来跑去重现刚才的情景:“是这样、这样的!是我先打到的!”我微笑着平静地说:“老师没看到。这样吧,我问问别人。”他们的情绪有点平稳下来,热切的目光转向同伴。我问晨晨:“刚才你和楷楷两个人在玩时,有没有吵架?”他一楞:“没有。”“那刚才你们怎么知道瓶子是谁打到的?”“他打我不打。”楷楷插了一句:“他打的时候我在旁边。”我拖长声音:“噢————,也就是说你们是一个一个轮流玩的。那刚才轮到谁了?”“是我!”楷楷可得意了。家诚脸红了,溜过去抱住了自己的球跑到了队尾。

  我摸摸楷楷的头:“那么,你玩好了,应该去那里?”楷楷左右望望,思索起来。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一下,然后家诚激动的说:“我后面!”我补充:“家诚的意思是玩好应该到最后继续去排队。”大家都点点头。

  当我在指导美工角的孩子时,我听见了家诚的嗓门:“你不能在这儿,应该站后面,一个一个来。”我走近一看,其他孩子正在纷纷附和,插队的孩子掂了掂球,看看大家的脸,到了队尾。我给了家诚一个赞同的眼神,微笑着冲他点点头,走开了。在孩子的自觉维护中,体育角一直笑声不断。

  二、分析:

  争吵在孩子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成了极普通而又自然的现象。面对孩子争吵,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必须建立在对孩子争吵现象的了解的基础上。因为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执行的不同而引起的孩子间的争吵有不同的性质,我把它们简单划分了一下:

  1.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所引起的争吵。例如:凯凯喜欢跟天天一起玩,可天天不喜欢,凯凯一有空就悄悄去揪天天漂亮的辫子。这不是杨凯恶意想捉弄别人,而是他想通过用这种方法与人交往,而这种方法的实施,显而易见的,必然会引发矛盾,出现争吵。

  2.是双方都不明确行为规则而造成的争吵。孩子期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是玩,而且他们对玩也特别感兴趣,但玩也有玩的规则。这个游戏怎么玩,由谁来当领头人,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早就有规则和标准,每一个孩子的标准必定要和其他孩子的标准进行碰撞,就会产生争吵。

  3.是由于对已有规则的维护或违反而造成的有明确是非标准的争吵,争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确定的规则为标尺,为自己争理。“无理者”通过争辩,逐步明理。

  案例一开始的争吵是第二种情况,楷楷和家诚都有自己玩的标准和规则,在玩时,他们的规则和标准产生了碰撞。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共同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那么争吵自然平息。

  后来的争执是第三种情况,在争辩中,大家都能遵守已有的规则,明确了是非。

  三、反思:

  孩子们争吵、闹纠纷并不可怕,孩子间的争吵,是孩子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是对社会规则理解和实践的不同产生的交往障碍,是鲜活的社会规则场景。关键是教师的处理方法和态度,许多教师面对孩子的争吵现象,往往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是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不然。这种处理的方法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没有从中学到正确的行为,不能保证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做。我们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对孩子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针对性鲜明的开展教育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争吵,调动情感认同规则

  情感对认识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过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规则本身是无趣味性的,强制让孩子去遵守它那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巧用孩子间的争吵,抓住机会,充分利用鲜活的情景,善于调动孩子的情感,使之对过程加深感悟,帮助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规则。如案例中,没有规则,楷楷和家诚有了不愉快,也感受到了不方便——无法知道自己的成绩。正是有了这种体验,孩子后来才那么快的接受了规则,并积极遵守、维护规则的执行。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感受着违规行为带来的害处,正负两种情感体验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负面体验对孩子们来说情感刺激度更大、体会更深切,进而会带给他们对规则更深刻的认同度,这是萌发对规则尊重感的基础。虽然负面体验效果好,但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只能是抓住偶发事件进行体验,不能专设情景,不能多用。

  (二)利用争吵,共同参与制订规则

  规则与自主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规则是集体的,大家的,而自主性是以孩子个体为单位的,规则要求个体的参与。正是有了每个个体的需要才有了集体的需要,从而形成集体的规则,保证每个个体发展的需要。规则,要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受益,都觉得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在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制定规则,而是引导孩子思维,通过晨晨让大家接受并制定规则:玩保龄球必须一个一个轮流进行,当你玩好了,应该走到队尾继续排队。因为是教师引导孩子在玩耍中生成的新规则,这样的规则源于孩子的需要,建立在孩子需求和理解之上,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容易遵守执行,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这对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有极大的好处。

  (三)互相监督,实践并执行规则

  孩子间相互提醒、相互约束,纠正和控制违规行为,这对提高孩子执行规则的能力非常有效。游戏后来,家诚大声说:“你不能在这儿,应该站后面,一个一个来。”所有孩子也都阻止了个别孩子插队的现象,并且每位孩子都能自觉遵守规则。当规则真正成为孩子的需要时,作为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孩子的内部发展力量,他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这样在规则意识培养中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要经历感知、理解、认同、尊重的过程。当孩子理解必须遵守的规则后,教师要采用约束和控制孩子违规行为、表扬和赞美遵守规则的行为的方法,帮助孩子坚持不懈地执行约定的规则。所以当家诚阻止了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后,教师用眼神和微笑都他进行了表扬。

  (四)家园合作、扩大规则意识范围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教师的努力。规则意识也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许多家长的有着灵活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的社交技巧,我们教师应发动家园合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增进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但是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相互往来的习惯,孩子也就缺少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成人给予过分的看管和娇宠,渐渐养成不懂得宽容和谦让的品行,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当孩子进入孩子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必然会产生人际冲突,从而使孩子间争吵现象不断发生。因此,教师应建议家长们空闲时多带孩子外出,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增加交往经验,交往中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社会规则,建立社会规则意识。

  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孩子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人的良好品行从小养成既容易又可受益终身,反之人的劣根性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儿时的养成。孩子是社会中的小公民,习惯于被成人谦让的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往往只是“倚小卖小”,只有在群体中,他们才能体会到规则带来的“危机”。帮助懵懂的孩子体验规则,在《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孩子园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孩子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培养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育笔记:培养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

  大家都在娃娃家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发现他坐在一旁在烧水,我就问道:“乐乐,你是巧虎家的谁呀?”乐乐回答道:“老师,你看,我是插在爷爷那里的,我就是爷爷。”我接着问:“那爷爷,你现在在干吗?”他回答到:“我在烧水呢。”我说:“我口渴了,水能喝了吗?”他回答道:“不行,水还没有好呢,你等一会儿。”我就耐心地在一旁等着。在等的过程中,我发现乐乐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小朋友们都是自顾自的玩,而罗许馨就不一样,她会主动与别人交谈,我在旁边等着,她就说道:“爸爸,水好了吗?老师还等着呢,宝宝也口渴了。”

  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因此在游戏中老师要做他们的引导者,多多与孩子们交流,发现好的地方就要当场表扬。由于罗许馨在家里经常玩过家家,所以有一定的经验,所以表现比较突出。小班出现一问一答也很正常,需要老师来慢慢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把话说完整,而不只是单个字。

3、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教育随笔: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几个星期,学校组织老师去国际部听课,并要求移植过来。在移植的几个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言活动中的阅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整个活动都是她翻着大书自问自答,孩子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很少有孩子能举手回答的,这样整堂课就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运用自身的优势,用简洁、扼要的语言及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能快乐、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纵观这几个语言活动,我觉得有序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有一次整理书架,我随手把已经学过的幼儿用书放在书架上,结果在餐后活动,我发现好多孩子都围在那儿议论着,我走近一看,原来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捧着一本幼儿用书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大声朗读。他们一边翻着书看图片,一边讨论着、朗读着,有的孩子还一本正经地边指着字边大声朗读-----这种专注的程度是我从没发现过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在餐后活动的这段时间里给孩子分发已学过的幼儿用书,让他们一边看一边自由讨论,这样,使他们有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在孩子的相互交流中,孩子们不仅扩充了知识经验、改变了自身的看法,还升华了自身的思想情感。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方法。如,在张老师执教的《熊小弟的栅栏》这个活动中,张老师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项快乐而自主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孩子们的一些前期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得到提炼,为下一个活动环节打下了基础。而当老师出示形象鲜明、画面生动的课件时,孩子们又一下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时让孩子在动态的情景一边阅读故事,一边寻找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熊小弟的萝卜总是会少?”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图像,使孩子更容易找出故事中所发生的事,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想:正确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会使孩子扩大书面词汇量、掌握丰富的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并正确地发挥启蒙教育的功用,让儿童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终身有读书欲的读书人。

4、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们》

  教育笔记: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们

  孩子们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由于休息了一个寒假,有的孩子又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无论玩什么都喜欢插队。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幼儿集体教育的需要,它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提高幼儿生活和活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规范和约束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排队常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上午户外活动时,我交代完了要求后请孩子们玩大型玩具,孩子们非常兴奋,也很有秩序的排着队伍进行。可是玩了几圈后,有的孩子就出现了奔跑的现象,而又的孩子则出现了插队的现象。之间哲哲从滑梯滑下来后,又马上跑回来,直接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弄得后面的孩子差点被他推到。当他再次滑下来后,又挤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一直重复,使得排在后面的孩子一直轮不到,眼巴巴的看着他在玩。

  在看荡秋千那里,也是如此。霸道一点的孩子一直不肯下秋千,在旁边等的孩子不停的问:你什么时候下来?你什么时候下来?只能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别人荡秋千。

  看到孩子们乱插队的现象,让我想起了他们刚入园的情形。那时候他们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是没有规则意识,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因为家里的宠爱,使得孩子都很自我。可经过一学期的集体生活,孩子们的这些不良行为已经慢慢消失了,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已经慢慢建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可一个寒假之后又恢复了以前,让我陷入了沉思。

  实施措施:

  1.面对那些爱插队的孩子们,我不会立马去指责他们,而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排队滑滑梯,融入到孩子当中。那些爱插队的孩子肯定会注意到我,咦,老师滑滑梯怎么也要排队,那他们也会像我学习,有秩序的进行排队,一个一个按秩序的滑滑梯。

  2.另外还要利用QQ群,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从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会谦让学会等待,只有进行家园合作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5、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教育笔记:让争吵成为规则培养的过程

  一、案例描述:

  在结束了健康活动“打保龄球”后,孩子依然兴致盎然,我答应他们将保龄球放置在区角中,小朋友们可以在早上来园时继续游戏。

  第二天一早,我在走廊上布置了保龄球位置、起点和跑道。早早来园的楷楷和晨晨一起玩了起来,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我看他们玩的很好,就走开去整理科学角。不久,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他们也加入了体育角。很快,我听到了激烈的争吵声,我疾步冲了过去。原来楷楷在玩时,后来加入的家诚拿了皮球蹲下就推了过去,然后两人为某个瓶子是谁打倒的争吵起来。楷楷红着眼睛,气息急促:“是我先到的,我的球先过去的!”家诚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不是!不是!”然后他跑来跑去重现刚才的情景:“是这样、这样的!是我先打到的!”我微笑着平静地说:“老师没看到。这样吧,我问问别人。”他们的情绪有点平稳下来,热切的目光转向同伴。我问晨晨:“刚才你和楷楷两个人在玩时,有没有吵架?”他一楞:“没有。”“那刚才你们怎么知道瓶子是谁打到的?”“他打我不打。”楷楷插了一句:“他打的时候我在旁边。”我拖长声音:“噢————,也就是说你们是一个一个轮流玩的。那刚才轮到谁了?”“是我!”楷楷可得意了。家诚脸红了,溜过去抱住了自己的球跑到了队尾。

  我摸摸楷楷的头:“那么,你玩好了,应该去那里?”楷楷左右望望,思索起来。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一下,然后家诚激动的说:“我后面!”我补充:“家诚的意思是玩好应该到最后继续去排队。”大家都点点头。

  当我在指导美工角的孩子时,我听见了家诚的嗓门:“你不能在这儿,应该站后面,一个一个来。”我走近一看,其他孩子正在纷纷附和,插队的孩子掂了掂球,看看大家的脸,到了队尾。我给了家诚一个赞同的眼神,微笑着冲他点点头,走开了。在孩子的自觉维护中,体育角一直笑声不断。

  二、分析:

  争吵在孩子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成了极普通而又自然的现象。面对孩子争吵,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必须建立在对孩子争吵现象的了解的基础上。因为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执行的不同而引起的孩子间的争吵有不同的性质,我把它们简单划分了一下:

  1.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所引起的争吵。例如:凯凯喜欢跟天天一起玩,可天天不喜欢,凯凯一有空就悄悄去揪天天漂亮的辫子。这不是杨凯恶意想捉弄别人,而是他想通过用这种方法与人交往,而这种方法的实施,显而易见的,必然会引发矛盾,出现争吵。

  2.是双方都不明确行为规则而造成的争吵。孩子期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是玩,而且他们对玩也特别感兴趣,但玩也有玩的规则。这个游戏怎么玩,由谁来当领头人,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早就有规则和标准,每一个孩子的标准必定要和其他孩子的标准进行碰撞,就会产生争吵。

  3.是由于对已有规则的维护或违反而造成的有明确是非标准的争吵,争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确定的规则为标尺,为自己争理。“无理者”通过争辩,逐步明理。

  案例一开始的争吵是第二种情况,楷楷和家诚都有自己玩的标准和规则,在玩时,他们的规则和标准产生了碰撞。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共同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那么争吵自然平息。

  后来的争执是第三种情况,在争辩中,大家都能遵守已有的规则,明确了是非。

  三、反思:

  孩子们争吵、闹纠纷并不可怕,孩子间的争吵,是孩子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是对社会规则理解和实践的不同产生的交往障碍,是鲜活的社会规则场景。关键是教师的处理方法和态度,许多教师面对孩子的争吵现象,往往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是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不然。这种处理的方法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没有从中学到正确的行为,不能保证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做。我们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对孩子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针对性鲜明的开展教育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争吵,调动情感认同规则

  情感对认识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过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规则本身是无趣味性的,强制让孩子去遵守它那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巧用孩子间的争吵,抓住机会,充分利用鲜活的情景,善于调动孩子的情感,使之对过程加深感悟,帮助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规则。如案例中,没有规则,楷楷和家诚有了不愉快,也感受到了不方便——无法知道自己的成绩。正是有了这种体验,孩子后来才那么快的接受了规则,并积极遵守、维护规则的执行。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感受着违规行为带来的害处,正负两种情感体验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负面体验对孩子们来说情感刺激度更大、体会更深切,进而会带给他们对规则更深刻的认同度,这是萌发对规则尊重感的基础。虽然负面体验效果好,但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只能是抓住偶发事件进行体验,不能专设情景,不能多用。

  (二)利用争吵,共同参与制订规则

  规则与自主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规则是集体的,大家的,而自主性是以孩子个体为单位的,规则要求个体的参与。正是有了每个个体的需要才有了集体的需要,从而形成集体的规则,保证每个个体发展的需要。规则,要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受益,都觉得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在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制定规则,而是引导孩子思维,通过晨晨让大家接受并制定规则:玩保龄球必须一个一个轮流进行,当你玩好了,应该走到队尾继续排队。因为是教师引导孩子在玩耍中生成的新规则,这样的规则源于孩子的需要,建立在孩子需求和理解之上,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容易遵守执行,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这对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有极大的好处。

  (三)互相监督,实践并执行规则

  孩子间相互提醒、相互约束,纠正和控制违规行为,这对提高孩子执行规则的能力非常有效。游戏后来,家诚大声说:“你不能在这儿,应该站后面,一个一个来。”所有孩子也都阻止了个别孩子插队的现象,并且每位孩子都能自觉遵守规则。当规则真正成为孩子的需要时,作为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孩子的内部发展力量,他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这样在规则意识培养中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要经历感知、理解、认同、尊重的过程。当孩子理解必须遵守的规则后,教师要采用约束和控制孩子违规行为、表扬和赞美遵守规则的行为的方法,帮助孩子坚持不懈地执行约定的规则。所以当家诚阻止了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后,教师用眼神和微笑都他进行了表扬。

  (四)家园合作、扩大规则意识范围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教师的努力。规则意识也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许多家长的有着灵活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的社交技巧,我们教师应发动家园合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增进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但是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相互往来的习惯,孩子也就缺少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成人给予过分的看管和娇宠,渐渐养成不懂得宽容和谦让的品行,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当孩子进入孩子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必然会产生人际冲突,从而使孩子间争吵现象不断发生。因此,教师应建议家长们空闲时多带孩子外出,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增加交往经验,交往中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社会规则,建立社会规则意识。

  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孩子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人的良好品行从小养成既容易又可受益终身,反之人的劣根性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儿时的养成。孩子是社会中的小公民,习惯于被成人谦让的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往往只是“倚小卖小”,只有在群体中,他们才能体会到规则带来的“危机”。帮助懵懂的孩子体验规则,在《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孩子园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孩子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6、幼儿园下学期教育笔记《重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孩子能否认真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许多孩子在听老师或同伴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不是左顾右盼,就是随便插嘴,或摆弄东西,或跳上跳下,如果老师不加强引导、教育,会形成不良习惯,使课堂或谈话的氛围大大打折扣,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就要做有心人,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倾听习惯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及时表扬, 充分肯定倾听习惯好的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以一些倾向性语言暗示引导幼儿。例如:x x因为听得认真,一下子就能听出故事讲的主要内容,你们看x x讲得多好啊,是因为他听得认真等等,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孩子,又给其他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另外,加强指导,掌握方法。幼儿是否能认真倾听,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并讲明方法.例如,可以让幼儿在倾听别人讲话时,要面向讲话者,不东张西望,不做小动作,不随便插话,看着对方的眼睛.要让幼儿明白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不管是否赞同,都要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引导,老师要有耐心地慢慢培养,对有进步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奖励等。

  我们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有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是对说话人的尊重。

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笔记大班3篇》:教育教学笔记大班第1篇  大班的郭海诺,一直以来,以为是一个小女孩,说不定认识孩子,却和真人对不起号来,更甭提对孩子有所了解了,今天终于对孩子有了些许了解。孩子是一个爱帮助

《大班3月教育笔记200篇》:大班3月教育笔记第1篇  大班教育笔记(一):  一天在晨间谈话的时候,我问小朋友们:“两天不见了,你们最想谁啊?”我本以为他们会说最想老师了,但是他们大都却说:“

《幼儿园小班保育笔记200篇》:幼儿园小班保育笔记第1篇  小班保育笔记简短(1):  午睡室里的故事  每一天在组织孩子午睡时,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磨磨蹭蹭地好长时间也不躺到床上,安静下来。而已经躺在床上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