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4-02

这是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顺畅朗读课文,掌握诵读的节奏、语气,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等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4.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想象,教给学生形象思维方法。课本中所选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意境,游刃驰骋,品味奥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探索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4.巧设疑点,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多角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古代作品的现实意义。

3.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1、文章作者情况及写作的相关背景知识。

2、文言词汇的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

3、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的观点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全册书共分三部分:即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运用。阅读部分有28篇课文,一个专题研究。其中,1--20课为记叙文,21--24课为诗歌,25--28课为文言文。编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衔接小学的记叙文教学学习,引导学生从亲情、师生情到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来感悟;由中国的作品到外国作品;再由记叙文到诗歌;由现代作品到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在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学习几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感受古代文化精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26课《扁鹊见蔡桓公》、27课《古代神话故事三则》、28课《两小儿辩日》。

四、注意事项: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历年中考也要求,文言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实词、虚词含义,能够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内容的简单理解(用原文回答问题),背诵默写课文。所以,在初一的文言文教学中,不要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不要怕浪费课时,应该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到位。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能够使用三年的文言文笔记本,另外准备古汉语词典。在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的使用词典,结合注释解决文言语句的翻译,老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归纳。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词语说、愠、罔、殆、亡、官、锲、镂、假,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语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理解词句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弄清实词的含义,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深层理解《论学》八则的内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诵读时应特别注意语音、停顿、语气、重音、语速等。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

教学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儒家大师孔子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孔子只是先秦时期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中的一个代表。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秦诸子关于论学的八则语录。

读法指导

1、语音:字音要读准--多音字、罕用字、破读、假借字,读出轻重音。教师宜范读。

2、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如 可/以为师矣

①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一般为“、”〈 “,”〈 “;”〈 “:”〈 “。”“?”“!”〈 “……” 。

②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

③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3、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4、同时要注意重音、语速、感情等,培养语感。

小结

“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只有读熟,才有助于你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归纳、重点记忆、积累文言语汇(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

文言教学充分利用古汉语词典,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比较、去归纳、去总结带规律性的知识,这样这些知识就能化成他们的血肉。如果教师代庖,把归纳出来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就很难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重点:能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一、导入新课:

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 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二、解读标题:

1.扁鹊:

原指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文中的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2.蔡桓公:蔡国国君,下文称桓侯。

3.“见”的意思:查词典。

为什么不用“看见” 而用“拜见”?

4.《韩非子》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三、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找到读不准的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寡人 医之好治 不应

还走 汤熨 火齐 骨髓 遂死

2.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停顿。

3.计时自由读。

4.老师领读或指导朗读。

5.自由读。

6.互相听读。

7.齐读

8.指名读。

四、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只有读熟,才有助于你理解。

五、作业:

1.按要求把原文抄在笔记本上。要空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时,再辅以老师的引导、讲解,能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大意,并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抄写情况。

二、疏通文意。

要求:运用工具书,逐字逐句落实。

文言文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说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

1. 重点实词:

见:拜见。 好:喜好。 有间:一会儿。 疾:病(小毛病)

病:病情加重。 以为:把……作为 应:理睬。 悦:高兴。

故:特意。 使:派。 属:管,掌管。 是以:因此。 请:请求。

索:寻找。 遂:就。

2. 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代词。代他(跑的原因)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助词, “的”。

3.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

4.古今异义:

将恐深 (古)厉害; (今)与“浅”相对

以为 功 (古)把(它)作为;(今)认为

而还走 (古)跑; (今)行走

居十日 (古)停留; (今)居住

5.成分省略:翻译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病)在骨髓, (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皮肤表面有点小毛病病,(如果)不医治恐怕会更加厉害。”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桓侯说:“医生喜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肌肉里了,(如果)不医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他。扁

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肠胃里了,(如果)不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跑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 ,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肉里的时候,用针灸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就可以治疗它;在

骨髓的时候,那是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桓侯的病)在骨髓了,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很快)就死了。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扁鹊、桓公特点以及桓公死因的探讨,深入理解文义,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扁鹊是一位怎样的医生?结合文中的内容回答。

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智果断。

5.什么原因造成了桓公的死亡?

讳疾忌医,盲目自信,不听劝告,不相信医生。

追问:桓侯的讳疾忌医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三、探究主题:

桓侯的悲剧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 不要讳疾忌医,又病须及早医治。

2.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 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 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 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 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使人索扁鹊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1、 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二、口译诗文,体味滋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三、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文后注⑥)

  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解读:

  ㈠思想情感:

  思考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思考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思考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思考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思考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㈡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懂。

  五、板书设计:

  解读一:

  首联:凭空落笔 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 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 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补充: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诸子论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

1. 第一则分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①介绍孔子的介绍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但终不见用。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②关于《论语》

《论(lún)语》,“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体式: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③ 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问:大家读过课文第一则后一定会发现,第 一则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子”呢?

明确:子曰,孔子说。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会有很多的子曰。

学生朗读,讲解

(2)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请同学们看一看哪一个是通假字。

明确: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3)请同学找出古今义不同的字。

明确:“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4)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为复习、温习。

(5)“愠”恼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请同学翻译。

明确: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7)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们觉得这三句话之间有没有关联,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学生发表意见)

a、问:“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来了以后做什么呢?

明确: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 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问:“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谁,谁不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孔子。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但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8)问:这三句都用了什么样的句式?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是“反问”的句式。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2.第二则分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问:这句话谈得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孔子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学习方法。学习就要不断地温故,这样才能不断地知新。

(2)请同学来翻译。

明确:“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论述不断学习,说明了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3.第三则分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请同学翻译

明确:“罔”通“惘”指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殆”危险。也可解释为“疑惑”,与上文意思相同。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问:这谈的是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明确: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学习要善于独立思考,思考完了还要继续地学,继续地思。这样学思结合,循环往复,才会有进步。

4.第四则分析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①请同学翻译

明确:子夏,孔子的弟子。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知道的,可以称为好学了吧。”

②问:这论述了什么?

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课堂小结

理解重点词语有利于训练学生抓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还能使学生在考试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巩固了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