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16

这是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学习目标】

  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

  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

  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

  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

  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05)季羡林(1911—2009)

  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图片来自百度图库)

  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明确:设置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不求统一答案。

  4、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

  明确:先请学生复述《<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学教评”》(以下简称《学教评》)里对费孝通的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学术成就: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奠基者,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曾被许多西方大学列为社会学必读书籍。直至今日,社会学的研究生考试还经常将这些书上的概念术语作为高频考点。

  (2)社会贡献:费孝通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他指导的苏南地区创造了经济奇迹。

  (3)文化贡献:费孝通先生晚年时所倡导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两相对立,为全球文化融合贡献了全新的东方智慧。

  (4)出示费孝通秘书张冠生对费孝通一生的概括语: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张冠生《费孝通传》)

  二、读序言后记,瞰全书概貌

  温儒敏先生说,读学术类书籍先要粗读。而了解全书内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读书的序言、后记和目录。现在我们就《乡土中国》一书的序言和后记做一些交流。

  提问与交流1:《重刊序言》里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确:(1)《乡土中国》的内容来自给学生讲课的讲稿;

  (2)《乡土中国》的写法不同于作者之前的作品,是从具体社会里提取一些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

  提问与交流2:读完《后记》,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了哪些了解?

  明确:(1)社会学由哲学发展而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孔德和斯宾塞是社会学的早期研究者;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与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界限很难区分;

  (3)因为界限模糊,社会学一度遭人歧视,社会学研究有责任振兴这门学科;

  (4)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教师补充:(1)社会学三巨头是卡尔马克思、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2)马克斯韦伯为“社会学”所下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提问与交流3:浏览全书目录之后,你能推测《乡土中国》的大体内容吗?

  明确:从目录来看,《乡土中国》一书重在分析中国基层

  提问与交流4:《后记》中对瑶山调查悲惨经历的记述给了你哪些启迪?

  明确:(1)对于社会学而言,田野调查极为重要,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调查又是极其艰辛的,有时还非常危险。

  (2)费先生叙述这件往事时,态度严谨客观,没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对逝者的悲痛以及对前妻学术贡献的尊重。

  (3)作为一流学者,费孝通身上既有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谦和稳重的治学态度。

  三、论读书方法,明学习任务。

  1、学术类书籍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2、思维导图解析。

  (1)何谓思维导图?

  [明确]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3)出示范例,讲解思维导图绘制的关键点。

  3、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大体学习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乡土中国》一书的课堂学习时间为9课时,0、5个学分。根据《乡土中国》各章节之间联结的紧密度,可以划分为6部分,设计为6课时;再依据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检测要求,另外设置3课时。具体如下表所示,开展整本书阅读期间,可以按照此进度进行。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教学意图:

  让学生喜欢沈石溪的作品,感悟动物世界的神奇、有趣。感受动物之间的父母之爱、姐弟之爱、种族精神等。以一本带动全部的动物小说。掌握方法,会读书,会感悟,受教育。到《白象传奇》书中感受作者所说“聪明意味孤傲,老实意味平庸,才华与忠诚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对人桀骜不驯的,演技就很出众,凡对人顺从的,演技就很平凡,这似乎成为一个规律。”故事中主人公怎样演绎人生,对学生有怎样的启发。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回顾自己的阅读方法:浏览、精读、品读。

  2、总结读书心得,培养概括能力。

  3、品读精彩片段,学习写法,写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一.作者简介,读封面,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谈话导入书名

  (1)看目录,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个?简洁的概括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来听听。

  预设:生汇报《黑熊舞蹈家》

  聪明伶俐---阿宝,呆头呆脑---圆球?

  有脾气,舞艺高超---阿宝,乖,舞跳得一般-----圆球

  在人类的金钱和权威下

  圆球在“真阿宝”和“假阿宝”,任性导致了真阿宝死了.阿宝的命运好可怜,发现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依然改变不了现实。

  我认为阿宝非常可怜,就因为训兽员和老板为了钱把阿宝一步步逼向了死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白象传奇》

  救小白象------象群感谢-----作者遇难----老象救人-----老象牺牲-------偷象牙---情谊断裂?(运用抓关键情节的方法概括故事。)

  运用学到的方法人物+事件的方法、题目扩充法、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后两个故事。

  《血染的王冠》

  《血眼熊》

  (2)出示书的封面,读封面、封底。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一本书――《白象传奇》。

  封底沈石溪的作品有《狼王梦》《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第七条猎狗》《保姆蟒》

  师:老师特别喜欢沈石溪的作品,每读一本都有不同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读书中,运用课内学到概括内容的方法人物加事件法、题目扩充法、按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概括内容了解学生对课外书的掌握情况。

  三、.品读精彩段落,学习写作方法

  精彩导读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黑熊舞蹈家》

  交流

  同学们,这一部分你读懂了知道了什么?说来听听。

  第一小节

  生1:黑熊阿宝是天才舞蹈家,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预设:

  出示1:阿宝就不一样了,刚开始接受舞蹈训练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舞曲奏响,他的身体就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两只后掌啪嗒啪嗒的踢蹬,两只前掌也左一甩又一抡地挥动起来,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经过两三年的训练,阿宝的舞艺大有长进,会跳伦巴、探戈、恰恰、勃鲁斯、华尔兹和翅子舞,什么音乐跳什么舞,一点儿也不会搞错。他最拿手的是跳探戈,跳的是男角,会直立着走到充当舞伴的女演员面前,熊腰弯曲熊掌平伸。彬彬有礼地做出一个邀请的姿势,然后黑黢黢的熊爪楼住女演员纤纤细腰,身体挺得笔直,神色庄重,很有点儿绅士派头,有板有眼地带着女演员翩翩起舞。(板书:动作描写)

  出示2:当女演员需要独立旋转时,阿宝会及时举起左前掌,尽量将后肢踮得更高些,让女演员旋转得更流利更潇洒;当女演员需要仰面弯腰时,阿宝会准确伸直右前肢,牢牢支撑住女演员的腰肢,让女演员弯腰弯得更优美更舒适。

  出示:3:最难能可贵的是,阿宝不仅会随着乐曲的旋律与节奏跳出规范的舞步,还能对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有灵敏的反应。给它播放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它会垂下脑袋,眼泪汪汪的,露出很难受的表情;给它播放耶赛尔的《玩具兵进行曲》,它会昂奋地抬起头颅,双目炯炯有神,表现得激情澎湃;给它播放巴赫的《小抒情曲》,它会安静地闭上眼睛,连呼吸也变得轻柔,很陶醉的.样子。这使得它的舞姿有一种内在的艺术美感。???板书: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曲子与舞者融于一体,体现了舞艺高超。

  高导演肯定地说:“我从事马戏工作几十年,接触过的黑熊演员少说也有上百只。只有它是真正懂音乐的天才,绝对是黑熊里的天才舞蹈家。”(板书:语言描写)

  生:黑熊有领导能力。

  生:黑熊优点和缺点并存。瑕不掩瑜。

  第二小节:

  预设:圆球是人才,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4:一般而言,聪明意味孤傲,老实意味平庸。很多动物演员,才华与忠诚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对人桀骜不驯的,演技就很出众,凡对人顺从的,演技就很平凡,这似乎已成为一个规律。圆球也是这样,它虽然待人谦和有礼,才艺上却是个庸常之辈。它头脑不够聪慧,反应不够灵活,接受能力也差强人意,素质与其他普通黑熊没什么差别,缺乏乐感,更不用说对音乐的内心体验和深刻理解了。最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圆球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力,无论给它播放什么音乐作品,它的表演不会有大的变化,他只能依照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扭动肢体,情绪不会随之波动。(板书:对比)

  第八小节:结尾

  预设:真阿宝死了,假阿宝生活怎样?

  出示5:它无法接受这屈辱的现实,不公平,勿宁死。

  出示6:又过了三天针,阿宝还是不肯进食,已饿得奄奄一息,处于极度衰竭状态。它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呼吸急促而微弱,四肢一阵阵痉挛,眼睛半睁半闭,生命的烛光行将被吹熄,管理员老费把这一情况报告给高导演。黄昏时分,高导演来的禁闭十天。

  出示7:说也奇怪,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真阿宝仿佛从睡梦中苏醒,竟然睁开两只布满血丝的熊眼珠子,慢慢站了起来。也许是音乐给它虚脱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它已经僵硬的四肢动弹起来,配合音乐的节奏,缓缓舞动。它步履踉跄,前肢,也有点儿木然,动作生硬别扭,就像很差劲的卡通人物。可它专注而认真,踢腿、扭腰、摆头、旋转、翻滚,一丝不苟地表演,舞蹈家的灵魂在接近最后的艺术洗礼。

  出示8:假阿宝每次进出兽棚,经过那间当作动物禁闭室用的小铁笼子,便会缩头缩脑露出悲怯的神态,眼睛不敢朝铁笼子看,头扭向另一边,贴着墙角做贼似的溜窜而过。

  禁闭室拆除了,那间会引起恐怖联想的铁笼子不见了,可假阿宝路过这儿时,仍然惊恐不安,仍然瑟瑟发抖,仍然心虚气短,仍然像做贼似的贴着墙角溜窜。

  设计意图:围绕事情的起因和结尾,抓住阿宝和圆球跳舞的情节品读,运用对比展开教学。让情感促进品读。

  四、默读内容3-7小节,写下自己的读书收获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留下思考的痕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总结,推荐书目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老师读后感触很深的书,让我重新审视和我们同住地球的动物,对他们新生敬畏。

  同学们,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定能撩动你的心弦,就让我在书中等你们吧,我们一起来体验生命的独特吧!沈石溪的作品都感人,喜欢的可以读一读。

  《狼王梦》,讲述荒原群狼,雪山金雕。母狼紫岚为了将自己的后代培育成狼王,宁愿牺牲自己,与金雕同归于尽!用狼血写就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小说。

  《最后一头战象》,长篇小说。讲述一头老战象预知自己临近死亡,独自走向百象冢。

  《我们一起走,迪克》,长篇小说。讲述一位在边疆插队的女知青为了返城,抛下男婴。男孩长大后,双目失明,在一条被抛弃的狗的帮助下到昆明寻找母亲。

  设计意图:让课内学习的阅读知识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学习目标

  1、提炼前三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关键概念,梳理三篇文章间的内在关联,并总结文章梳理的基本方法。

  2、理解乡土社会“生于斯、死于斯”形成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3、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字下乡难”多层次原因,并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学习准备

  1、教师收集并分析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2、阅读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和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节选部分,简要评述三人相互对立的观点。(参见《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

  3、教师要掌握以下几点学情:

  (1)学生对什么是概念不清楚,会误解成一句话;

  (2)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差异巨大,主要把握学生分歧的原因;

  (3)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思路可能完全被作者牵着走不能分辨是非。

  学习评价

  1、修订完成的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2、完成《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乡土中国》里凝结着学术救国的热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深重危机中,当时的爱国人士提出过各种救国方略,有说实业救国的,有说教育兴邦的,有说文化兴国的。费孝通等人却认为学术也能救国。

  在《乡土重建》一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只能说在乡村里可以看到中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问题都牵连到这些在乡村里住的人民。我也相信目前生活最苦的是住在乡村里的人民,所以对于他们的生活的认识应当是讨论中国改造和重建的重要前提。”(《乡土重建》118页)

  二、联系背景,宏观把握

  但是当时学术界对中国乡村特点的认识并不统一。

  1929—1937年,因我们实际钻到乡间,钻到农民的生活里去研究,从研究实验中,我们体验出来,发现中国人民的四大问题——愚、穷、弱、私与改造方式的四大教育(艺术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晏阳初《由识字教育到乡村建设》)

  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结构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或说是文化失调,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所为组织构造者,形著于外而成一种法制、礼俗,是即其社会秩序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讨论与交流1:

  读了前三篇,你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识与哪位前辈(晏阳初、梁漱溟)的理论更相契合?

  明确:费孝通先生曾经跟随梁漱溟到山东参与乡村建设,思想上受其影响较深;而对于晏阳初的观点,费孝通并不赞同,《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对此多有批驳。

  三、梳理文本,理解主旨

  1、师生答问,梳理前三篇的核心观点与关键概念。

  (教师可从三位同学不同的表述中,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第一部分各章的主旨。)

  明确:第一章主要内容是乡土社会的性质,阐述乡土社会人口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村落内部是熟人等特点;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2、展示“学习任务单”示例。

  阅读《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章,完成下面两张表格。

  3、梳理各章内在关联。

  三章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提示:第一章提出的“熟悉”概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词。乡土社会为何人人熟悉?是因为全村聚村而居;为何聚村而居?是因为乡土社会人口不流动;为何不流动?是因为乡土社会是农业社会,是“直接取资与土地的”,因而只能黏着在土地上;这是承上。“熟悉”,也是启下。从空间角度讲,人们天天见面,是“面对面的社群”,表情、动作、声音等沟通语言比文字传情达意更完全,因而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从时间角度讲,乡土社会是定型的社会,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历经几代,生活方式也不变,“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个人没有“今昔之隔”,社会没有“世代之隔”,因而乡土社会也不需要文字来记载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明确:第一章是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性质特点,是二三章的理论基础;二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结论;三章内容整体上构成总分关系。

  4、小结。

  关注重要概念,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主旨,貌似基础,实则重要,梳理能力是学术类阅读的基本功。同学们之前阅读的多数为文学作品,重视文学性鉴赏,不注重梳理;在高中阶段,应当多接触学术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掌握学术类文本阅读方法。

  四、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讨论与交流2:

  郑也夫教授说过:“费(孝通)的文字的特长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真佛只说家常话。”请精读以下两个文段,体悟《乡土中国》一书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1)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①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②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③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

  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明确这两段文字几乎没有让人生畏的学术概念术语,也没有欧化的长句,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人读明白,费孝通也正因为语言通俗晓畅而成为民国后期著名的专栏作家。但因为学术根基深厚,这两段文字的论证又是非常严密的,可谓要言不烦,滴水不漏。

  五、兼听则明,合理决断

  1、对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中的论断,有不少同学提出质疑。老师也找出了两段质疑文字,让同学们对比着阅读,再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①参考文段一

  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起码认识自己的名字,不是睁眼瞎,一旦有机会进了城,能认个男女厕所;离开家了,能给家里写个信。他们要求很低,目标要上大学的似乎不多,因为身边缺少榜样,孩子们学习也都不怎么好。即使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文字在转型社会的乡村里,村民还是只求一点基本的作用,但不是不需要。

  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比如,我小时候,村里经常会有少林武术班,几个跑江湖的“武师”一召集,临时借个场地,办了个短期武术班,这样周遭几个村子的小孩子(我的印象都是男孩子)就报名缴费来学习了。现在就没有这种班了,因为在乡村,挣不到太多钱,没有人来办了。就是没有供应了,人们也想不到这个练武术的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选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2017年,75页—77页)

  ②参考文段二

  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1936年在开弦弓村看到村民生产生活中没有文字的需求,是个事实。而宋元明清中国乡村私塾中分明弦歌不辍,是另一个事实。后一事实说明,那里曾经有教育,它不是帮助生产生活,而是服侍科举功名。1905年废除科举。1936年费孝通入吴江开弦弓村调查的时候,科举已经废除31年,很可能那是该村落历史上文字最衰微的时刻。26岁的费孝通看到了这一幕,且从自己十岁前乡村生活记忆中,调不出私塾时代的文字学习的印象。

  讲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不该忘记此地当年私塾的繁荣。其实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但这段简述未进入日后的论文《江村经济》。其后的《乡土中国》竟然以开弦弓村一个时点上的教育特征,即“文字难下乡”,定格无年代区分的乡土中国。(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

  2、讨论与交流4:陈心想和郑也夫似乎都不赞同费孝通《文字下乡》中的观点,他们两个人反对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文字下乡难的真正原因何在?

  [明确]:陈心想认为文字下乡难是因为缺钱缺老师,而不是缺动力;郑也夫则联系历史提出文字下乡难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的兴起,既有经济贫穷的原因,也有需求不足的原因,还是上层社会有意控制的结果。

  3、讨论与交流5:联系后面的篇章,说说《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在全书结构上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如此大的篇幅来讨论文字下乡之难,不只是为了驳斥晏阳初等教育救国者的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特点。正是因为中国基层社会不肯改变、不愿改变,中国社会才千年不变,礼治秩序和教化权力才得以普遍施行。

  六、作业

  完成第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高中整本书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学情分析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当时面对的群体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学生,尽管相比较于专业性的学术著作,在内容和语言上相对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赏,但是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让学生明确阅读《乡土中国》要重点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这就涉及到了阅读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阅读依据

  我认为,阅读《乡土中国》的依据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有关整本书的阅读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调整、创新。

  《课程标准》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树立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也对阅读《乡土中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阅读指导。1、要有阅读的“预期“;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4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5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因为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不再赘述。

  在研究如何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前,我先阅读了《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等教学杂志上的有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专业论文,认真研究了全国其他省市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同时又吸纳了我们前期进行的《平凡世界》的阅读思路和方法,制订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三、阅读设计

  1、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有关的文献资料,影像视频等进行细致地学习与研究,形成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果我们老师没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对文章具有宏观的把握和详尽的了解,就很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所以作为老师必须作为阅读的先行者,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几章的阅读,然后简单的设置几个问题草草完事。

  2、阅读整本书,还需要时间的保障。现在的高中生学业负担很重,每天的自习时间和零星时间十分有限,而这些时间学生大部分用于完成作业,很难再抽出时间进行阅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和学校或年级为学生争取阅读的时间,每周有固定的阅读课,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阅读质量。我们现在已经和年级协商好,每周的周二下午三、四节课作为阅读课。

  3、《乡村中国》的学术性比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1)兴趣激发

  阅读兴趣是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学生只要具有了阅读兴趣,就能够自觉主动找时间阅读,并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列举现实中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与书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会认识到阅读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了。

  我们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兴趣,如: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那么重视“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但是他们的父母还是喜欢住在农村?

  为什么在国外一到节日,人们大多选择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选择回家探亲?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乡、工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国外往往却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我们也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们下载了《读书乡土中国》《特别呈现》费孝通第一集、第二集,《静读乡土中国》(上下)《乡土中国》(中国结婚为何要门当户对)等,在学习时适当播放。

  (2)任务驱动

  设置阅读任务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阅读重点,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必要手段。阅读任务往往是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在阅读每一章节时,我们教师要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维度命制题目,题目既有对文章内容深度理解,又要密切联系现实,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作用。于是我们可以采取阅读打卡,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

  如指导阅读《乡村本色》这一章节,我们设置了下列问题作为阅读的任务。

  费孝通先生在文章开头第一段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通读文章,概括出“乡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费孝通先生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试据此论证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3)分享展示

  分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成果的肯定,通过分享学生能够学习到彼此的优点,能够较快的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因此要定期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可以是对设置问题的有效、全面、深刻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学术性小论文,让学生在收获中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四、阅读思考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文章阅读,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阅读,涉及阅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我们教师有效的指导是整本书阅读有效开展的前提,而学生能够保持阅读兴趣,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坚持“阅读中心明确”“每课一得”“渐进重复”的原则,避免泛泛而读,避免浅尝辄止的阅读。这就要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精读、研读和重读。

  五、阅读打卡样本

  《乡土中国》第一章阅读打卡

  1、填空

  (1)本章的标题是(乡土本色)。

  (2)在社会学里,我们把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叫做(礼俗)社会,而把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叫做(法理)社会。

  (3)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4)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2、问答题

  费孝通先生在文章开头第一段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通读文章,概括出“乡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土气不流动群聚熟悉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费孝通先生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举例略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中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试据此论证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原因见文章第9页。

  城镇化政策的可行性:

  (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也越来越高,个人拥有的小面积土地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富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2)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原先只能靠人力来完成的工程,现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完成,将大量人力解放出来。

  (3)社会稳定,法律逐步完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往往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

  (4)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工作不再单一,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农民的唯一选择。

  3自我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言特点进行思考分析。(不少于80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