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22-05-07

这是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