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27

这是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图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 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图片

【读词文,明词意】

1、 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 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 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图片

图片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图片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图片

图片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 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图片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89年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平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及作品写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及作品写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辅助】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思乡主题导课文

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心灵的归宿,历代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于是思乡便沉淀在笔端,成为了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便成不眠夜,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渔家傲 秋思》。板书。

二、范读听读扫障碍

听教师范读,学生评价教师朗读的情感,并找出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字词检阅:

塞下(sài) 浊酒(zhuó) 燕然(yn) 未勒(lè) 羌管(qing)寐(mèi)

三、书声琅琅品词韵

四、知人论世明诗意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背景链接:(省略)师生合读词作。

五、设置情境悟诗情

这荒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他凝望着天穹中自由舒展的雁群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分析“雁”的意象。

苏轼有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伫立秋风中,凝神细听,放眼远望,他听到的是------,看到的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是心灵的归宿,堂堂七尺男儿当心怀天下,心忧国家,此时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身肩重任而又思家心切,家愁国恨一齐涌上心头,因而,作者提笔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酒可以是古人抒发愁情思绪、离情别绪的象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也可以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寄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范仲淹的这一杯浊酒中你读出了什么?

此时,静夜深沉,羌笛悠悠,清霜满地,愁绪未消,何以入眠,因此,作者写道:“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笛声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异曲同工,都承载着思乡之情。

六、读写读写试牛刀

请同学们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阙内容。

范仲淹秋思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了解作者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第4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品塞下秋之愁情

 

1、解名句,引悲秋话题 

由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导入,引出悲秋的话题。

 

2、自由读,明词作大意 

古诗词教学,诵读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宜作为教学的一个单独环节存在,而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以诵读贯穿背景介绍、诗眼挖掘、意境构建、情感理解。

 

3、寻意象,品心中愁思 

①初读课文,寻找最能体现悲秋情感的意象。

②再读品味,通过营造的意境,体会塞外秋景的特点,为理解思乡之情张本。

 

4、想画面,抒思乡之情 

①涵泳“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大雁的自由来去和词人的不能归去的心痛进行对比。

②巧妙解“异”,师生共同想象江南美好的秋景,加深体会词人的故园之思。

③通过酒愁文化的类比诵读,体会“浊酒一杯家万里”的离怀愁绪。

图片

图片

感词人家国情怀

 

1、问归去,叩词人心灵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范仲淹吗?叩问中突破难点:深刻体会词人的矛盾心情和两难抉择。

 

2、悟“无计”,感豪情壮志 

①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体会词人责任在身,主动选择“不能归去”“不计归期”的坚守。

②师生互动,再现画面,勾连边塞诗名句,感受悲中寓壮的家国情怀。

 3、配乐诵读 

师生共读全词。

 4、结语回扣导语: 

范仲淹们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去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这正应了他三年后书写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词从悲入手,却又打破了见秋生悲的套路,打破了早期词哀婉缠绵的风格,而为慷慨之声,不愧为豪放词之先驱!范仲淹用最质朴真实的行为,谱写了一阕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生壮词。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