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08

这是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5、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学生听录音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讲鲁迅的作品,语言教学必然占很大的比重,鲁迅由于时代斗争的需要,以及鲁迅本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不宜讲得太多太深,但是又必须涉及。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我着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鲁迅语言的洗炼、厚重。寥寥几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几个关联词的巧妙、恰当的运用,几个名言,如“惨象已是我目不忍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的理解等等。第二,是几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记事,议论,述情用得恰到好处。这主要不在于技巧。深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爱憎分明的感情,再加上纯熟的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几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天衣无缝。而这样的特点却正是这种哀悼性文章的内容所决定的。着重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过多地注重技巧,反而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第一课。作者鲁迅先生用愤怒的笔调控诉了反动派,表达了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悼念,对国民无知的呐喊。文中作者感情忧愤,爱憎分明,是一篇经典的写人散文。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用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难点:疑难句子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因为本单元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所以本课以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作导入。

2.推进新课

通过解释“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的含义,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3.重难点突破

重点和难点由学生分组讨论后,我进行总结和归纳,共同突破。

4.问题设计

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五个问题:①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②为什么作者说“我实在无话可说”?③怎么理解“浓黑的悲凉”,“它们”和“后死者”指的是谁?④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⑤如何理解“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所设计……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全部依据文章一、二节行文结构而提出,均为需要重点解读的语句。

五、教学反思

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记笔记时间过长,占用课堂时间,造成课堂节奏过慢,耽误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由于平时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因为个人原因,我讲话声音太小,可能没有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努力克服个人问题。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合作探究贯穿课堂始终,这一点要继续保持。

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这篇文章已经学完有几天了。今天才有了空闲总结一下。99年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混混沌沌的就过去了。现在看起来里边一定有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应该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要在方法的帮助上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这个问题在199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不少同学就直接的吃了大亏。要懂得注释对自己读文章的重要作用。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尤其是引用当时不同的名人对该事件的评价,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读鲁迅文章的积极性,况且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更深切地领会到作者这样说的妙处所在。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然后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与阅读经验的总结与强化。在总结读文章规律的过程中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正确理解,强化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正确认识。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与示范,又加上后边的总结与提炼,我相信学生对鲁迅文章阅读的恐惧会有所改观。不仅如此,学生再读其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时也许会有法可依。向来不敢奢求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强化和改进,很快就会有检验的,下一单元就又有鲁迅的文章,不知结果会怎样,但我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继续挑战自我的信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