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21

这是找次品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寻找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用最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2、出示例2

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3、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能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吗?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享: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知原理

1.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课前交流,老师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 和老师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就带来了几个乒乓球,你们看看他们和我们平时用的有没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

师:其实呀,在这3个乒乓球中,还真有一个和其他的不同,比其他2个轻了一些,我们能用眼睛看出轻重吗?

生:不能。

师:那你能想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生自由回答。

师:比一比,哪种办法最科学、快速、准确?

生:用天平秤。

师:如果不找出这个较轻的乒乓球,它会对比赛有什么影响?

生:比赛结果可能会不公平。

2.揭示课题:找次品。

师:对,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起来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者是重一点,我们习惯把这类物品称之为“次品”。 它们或多或少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危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这样用天平称来找次品的方法。(板书课题:找次品)

3.探究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怎样能用天平找出那个次品球?

生思考,回答。

师:大家听懂他的思路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借助我们的天平边演示边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讲解,师板书。

3(1,1, 1) 1次

师:老师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你的思路,你觉得怎么样?

生回答。

师:谢谢,那么3个球中的次品球我们用天平秤一次就能找到次品,猜一猜,如果次品落在了4个球中,称一次还能找到它吗?5个呢?

二 、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一)探究例1.(课件出示)

1.提出问题。

师:读题,想一想,从5瓶中找出那个最少的一瓶,我们又该怎么称呢?

师:思考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我们的学具分一分,秤一秤,观察判断;也可以像老师这样画图推理判断,我们以4人为小组,讨论讨论。

2.组织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5(2,2,1)——2(1,1) 2次

5(1,1,1,1,1) 2次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每次利用天平称量,都会出现两种情况,天平平衡或是不平衡,所以同样的秤法,有可能1次找到次品,也有可能2次找到次品,那么我们要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几次呢?

师:也就是说,要保证能找到次品,我们一定要从最不利的结果去考虑。

3.归纳提示。

师:那么同学们比较比较,用天平秤演示的方法和画图方法找次品有什么异同?

小结:用这种树形图表示找次品的方法清楚、简洁。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帮我们理清思路。

(二)探究例2.(课件出示)

1.提出问题。

师:读题,画出关键字词并理解。猜一猜,从9个零件中保证找出那个较重的次品,至少需要几次呢?

师:说一说,你想分成几份再来找次品?每份各是几个?

生回答,教师填写在表格内。

2.研究不同分法所需的次数。

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分法,用简洁有效的方法找一找,保证要找到次品至少所需的次数,如果你找到了,请上来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如果你对别人找的次数有不同的意见,也请你把你的意见填写在他的后面,大家可以自由组合开始讨论。

3.汇报并订正表中数据。

零件个数

分的份数及每份个数

秤的次数

保证能找到次品至少所需次数

4.比较讨论。

师:要能保证秤一次,就知道次品在哪一份里,我们该怎么分?观察表中数据,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吗?

生:分成3份,秤的次数相对的少,比较快。

师:观察分成3份的几种方法,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分成3份一样的秤的次数最少,最快。

师:也就是说平均分3份,找次品最快吗?我们在来观察表中数据,要想保证找到次品,为什么平均分3份,找的最快呢?

(师可适当的引导观察,秤一次,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次品跑到哪一份里)

生:平均分,第二次秤的时候,含有次品的哪一份个数最少,个数越少越好找。

师:分析的真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5.归纳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以后在找次品该怎么分,怎么找,谁能说说?

生:平均分成3份。

师:当然,我们刚才发现,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找次品会比较快,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最快了,但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平均分成3份呢?如果不能,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分,怎么称会比较快呢?试试看。

6.完善规律

课件出示8个中如何找次品。

(1) 学生汇报思路,教师填表。

(2) 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师生一起完善规律。

小结:待测物品若能平均分成3份,找次品用的次数最少,最快;碰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要尽量接近平均分.,也就是多的一份和少的一份相差1。

三、尝试练习,巩固方法

(课件出示)

一箱糖果有21袋,其中有20袋质量相同。另有一袋质量不足,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能保证找出这袋糖果来?

请用树形图分析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或是有什么收获?或是想对老师或某个同学有什么评价?谁来说一说?

师:我们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以前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果你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那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求优化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学生猜测交流,小组讨论,实验列举,画图验证,类推方法解决。

教具学具:

课件、天平、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 ÷ 0.6= 6.3 ÷ 7= 25 × 4 =

0.9 × 8= 6 + 3.4 = 7.3-0.5=

2、看图找出不同的一个。

3、游戏引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有 2瓶钙片,期中一瓶少了3片,用什么方法找出来呢?

1、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让学生跟着老师用双手模仿一次。

2、让学生用双手模仿天平出现的情况,并说一说次品在哪里。

(二)、出示例1:

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

4、老师板书用图表示。

(三)出示: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

1、小组合作讨论: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不同的称法)。

4、老师板书用图表示。

(四)新课小结

找次品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每称一次必须推算出次品会在哪个范围内,可以借助学具、画图等方法。

三、拓展应用

有8瓶钙片,有1瓶少了3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

1、小组合作讨论: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

4、老师板书填表。

8瓶的分法

分成的分数

至少要称的次数

8(1,1,1,1,1,1,1,1)

8

4

8(2,2,2,2)

4

3

8(3,3,2)

3

2

8(4,4,)

2

3

5、小结: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

(2)、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要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四、全课小结。

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决这种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学具,还可以画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如果你动脑筋思考,会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优的方法。

教学反思:

《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

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老师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课件演示记录和推导,让学生加深理解。

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

3、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方法、总结规律,找次品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关键在于每称一次都要缩小一定的范围,找出次品在哪个范围内,这是本节课的精华。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过程等不够熟悉,有些细节顾及不到,部分学生的疑问教师未能顾及。

找次品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分3组,尽量平均分。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学具准备:若干个正方体

一、 确定研究方法用天平称。

1、出示课件,你知道什么是次品吗?通常我们把不合格或质量较差的物品叫次品。

2、这里有3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重一些,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3、同桌交流,汇报交流结果。谁能上来把用天平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指定一名同学上黑板演示) 师补充问:天平两边平衡了,为什么第3个就不用称了? 师边演示边和学生一起小结:刚才在称的过程中,天平出现了几种情况?(2种),天平平衡(平衡、不平衡)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用天平称的方法来找次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 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 出示:有5个正方体,其中一个是次品,比别的瓶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演示。

4、(板书:5个)每份分别有几个?(板书:3份(2、2、1))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2次) 师:我注意到在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他说两边平衡时,没称的那个就是次品。这也就是说只用一次就找出了次品,为什么大家都说至少称2次才能找出次品呢?一次是不是就确保一定能找出次品了呢?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正如大家所说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把最坏的情况考虑了,也就是全面的考虑了所有的情况,(板书:全面考虑)这样我们就能肯定的说用这种方法称,至少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还有不同的称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三、寻找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体现缩小范围的思想方法。

1、5个物品中找1个较轻的次品大家都会了,如果物品的个数增多,你还会找出次品吗?

出示题目 :有9个零件,其中一个零件是次品,它比其它的零件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学生活动

3、汇报、演示。 (整个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分3份(4、4、1)的方法)指名上台演示后,师生共同回顾和分析称的过程。我们来看看这种方法,如果平衡,次品在哪里?

(分5份(2、2、2、2、1的方法) 指名上台演示后,师生共同回顾和分析称的过程。

(分3份(3、3、3)的方法) 指名上台演示后,师生共同回顾和分析称的过程。

师问刚才分(2、2、2、2、1)的同学:这个方法称的比你的方法快,你知道它为什么快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

4、及时练习

四、总结提升

我们为什么要探究找次品?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果你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那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五、板书设计。

找 次 品

(全面考虑、缩小范围)

物品个数 分成的份数及每份个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3个 3份(1、1、1) 1次

5个 3份(2、2、1) 2次

5份(1、1、1) 2次

9个 …………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