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石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5-24

这是竹石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竹石一等奖教案

竹石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背诵古诗。

2、在品读感悟中领悟古诗的含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复习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阅读。

4、品味题画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竹子的精神,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分工,探究学习;汇报展示,学习评价;总结学情,拓展提高。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课件展示优美的题画诗,从视觉上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二两三节,四五六片叶。可以迎风霜,亦可战冰雪。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提问:这几首诗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哪个同学知道?

回答:一是都是题画诗,二都和竹子有关。

清朝有个身世坎坷的诗人画家,也是书法家,他也有一首可以算作他的题画诗代表作的作品,谁知道这个作品和它的作者?

板书课题《竹石》和作者郑燮。

1、 展示诗人画像。

2、小组讨论:我们要怎样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了解作者生平时代,以促我们了解诗歌的意思;

(2)了解题画诗诗歌的特点;

(3)学习从诗和画两方面品味作品;

(4)重点是解读诗意,领悟竹子的精神;

(5)注重停顿和声调的高低,学习朗读,读出诗中情感;

(6)探究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运用。

3、小组分工合作,学生自我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学习评价。

1、作者生平及故事(一组展示)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5)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以及其他题画诗拓展。(二组展示学习成果)

特点: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解,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三大特点)

学生可能找到的题画诗有:

墨梅 王冕(元)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更多的是我们平时教同学画的几首竹画题诗。

比如导入时的几首竹子题画诗。

3、三组从诗和画两方面品味诗歌。

郑板桥的擅画兰竹,在他的绘画作品里,兰和竹画得最好,他的绘画作品中兰竹图是代表作,但是在题画诗中,竹石图是最好的,因为不仅竹子画得好,诗歌也很好的抒写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奇石、疏竹,配以清新怪僻的六分半书,使板桥画有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诗人在诗中,托物言志,将自己比作竹,他愿意咬定青山,不向世俗的歪风邪气所屈服。诗人的画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人的不屈精神,傲傲风骨也是这样的光照千古。

4、四组解读诗意,联系生活实际解读竹子精神。

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解读诗意,用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竹子精神。

预设

咬:从竹子咬定的目标来看,诗人的生活指向明确,他不贪求官场的权术和名利,情愿像青山中的一杆青竹,不仅正直,还甘愿向青山终身奉献自己。生活中的诗人正是这样,为官时一心为民,为赈灾民不惜得罪权贵,最后告病回家卖画为生。

千磨万击:竹子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再多的磨难并不能使诗人屈服或者倒下,相反我要对迎面而来的各面冷风歪风大笑不止,我的不屈精神和我的铮铮铁骨是我的不死的灵魂。

诗人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廪生——也就是成绩好的秀才,只能开馆教书的父亲在那时也是养不活一家人,因此诗人四岁丧母,父亲续娶,诗人在14岁又失去了疼爱自己的继母。39岁中年丧妻,在自己73岁离世的时候,两个儿子都已经离他而去。经历了千磨万击的诗人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不被任何东南西北风所改变。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5、五组探究诗歌的诵读,包括停顿,声调的高低,所要表达的情感。

停顿的节奏:2-2-1-2

全诗音调高昂,读来字字铿锵,要读出诗人的不屈的精神和满腔的正气。诗人对竹子充满崇敬和赞美,我们对诗人也是一样。

请五组的同学展示一下本组的诵读,其他组评价,看停顿,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是否到位。

6、六组负责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探究。

咏物诗歌都采用托物言志,或者说借物喻人的写法。说道托物言志,我们学过的有《白杨》《落花生》《桃花心木》《手指》等等,我们今天要复习一下他的特点: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配以托物言志的拓展应用,再每人拓展一个句子。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三、拓展阅读: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自己搜集的竹诗。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四、巩固

  会画竹的同学画竹,会写字的同学配诗,看看哪组的竹石题画诗最有诗情画意。

 

五、板书。

竹 石

  

  

  

  

  

  

   郑燮 题画诗

   板书:

  

  

  

  

  

   咬定 青山

  

  

  

  

  

  

  

  

  

  

  坚劲

  

  

  

  

  

   立根 破岩

  

  

  

  

  

  

   咏物明志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竹石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竹石教学设计模板

  1 学习本课2个生字。

  2 学习看注解,读懂诗句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 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搜集描写、赞美竹子的诗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

  1 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

  2 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 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抽读,评价。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三停顿)

  3 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老师提出学习要求:

  (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

  4 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

  (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

  1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 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1 读准、读通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 理解全诗意思。

  4 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

  5 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1 人们是怎样赞美竹子的?汇报课前搜集的诗文。

  2 结合本诗和你对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竹子吗?

  六、指导写字

竹石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

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

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五、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

(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 何)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六、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出示课件1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给出自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学习古诗。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做好准备。

学生初步了解古诗之后,思考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去挖掘诗歌中的意味。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板书

内容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马诗{ }借物喻人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