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

日期:2022-05-31

这是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重点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第 2 篇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是从中世纪的神学阴影下透出的一线亮光,是人初次发现了人时的狂喜,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的狂欢。

  《哈姆莱特》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上演了一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性格悲剧。在他的性格使然下,哈姆雷特制造出了一个人性的悲剧,让人反省。这正如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哈姆莱特》就是最好的'阐释!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我认为哈姆雷特有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最后在比剑中,随同克劳狄斯、皇后、雷欧提斯的死,自己也因中剑负毒死去。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的王宫,阴森的风吹出血腥的气息,四具王公贵胄尸体躺在横流的血泊中。悲剧的产生不仅仅在于人的道德伦理,人的性格或者某种外在的必然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怀,之所以迟迟没有复仇,在于他看到了“丹麦像一座监狱”的人类命运的普遍性,但是即使这样,主人公仍怀有希望,这就是我们从悲剧中所感受到的悲剧精神和力量,即为崇高。

  悲剧冲突的结局走向了敌对双方的失败和毁灭。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抗争,抗争演化的具体形态——行动和对抗主体的最终毁灭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篇二

  经过对戏剧的鉴赏,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评价,或许有些失之偏颇甚至肤浅,但在阐述的过程中大都理直气壮且言之有据。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个性有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贬也就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千文一面,而是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摆脱了强势的解读言论对他们个性的颠覆。但由于课堂上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所以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经典名著的导读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参照文学评论来理解作品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具体实在的引导,在学生通读作品,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精华部分尤其是精彩细节进行细读鉴赏,有利于学生贴近文本感受体会。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自信。哪怕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或全面,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我,理解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的目标。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第 3 篇

 [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孙怀伦第 4 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中职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本单元的话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展现了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就读于本学期的中职生,大多已十八岁,对于生活的许多现象,有着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哈姆雷特》的剧情,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思索的魅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课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读、品味赏析、课本剧表演。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哈姆莱特装疯的原因,从而把握其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的“疯狂”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3.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走进王子、理解王子、对话王子、演绎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用几分钟的时间,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的四幅画来复述情节,看哪一组复述得既准确又生动。

  (二)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2.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1.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自圆其说。(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2.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3.王子选择了行动。

  4.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做摒弃了以往戏剧教学中对于人物的单一评价,而是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情感激发: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以此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过模拟对话,使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中的思索、痛苦和忧郁,并进而理解王子装疯的原因。

  (四)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莎翁的语言,通过对话、独白、表演,自评和互评,将课堂推向小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读一读: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选一部作品读一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学生兴趣,体现“大语文观”)

  六、课后反思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言说、主动提问、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