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5-26

这是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设计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省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 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学习重点】

学会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殷馗()寰宇()杖藜()

篡逆()斡旋()悒怏()荏苒()

揲蓍()鹤氅()愧赧()蹉跎()

箪食壶浆()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拜谒:⑵存恤:⑶如雷贯耳: ⑷经世奇才:

⑸愧赧: ⑹箪食壶浆: ⑺思贤若渴: ⑻顿开茅塞:

5.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 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预习质疑

经过一节课的自主预习,“课前预习”里的题目你已经完成了哪些?心中又对文章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

三、品读人物,小组合作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精彩段落硏读,解说“隆中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五、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人物的出场,有的“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有的“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的“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 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拓展交流,“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交流讨论:为什么“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经千年传唱且经久不衰?

【拓展延伸】

一、中考真题

1.(2020·山东德州)《三国演义》中 (人名)因为失街亭斩了马谡,请说出失街亭的原因: 。

2.(2020·浙江湖州)下面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戏说”,请针对《西

游记》或《水浒传》的“戏说”,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国:学的是韬略

西游:学的是皈依①

红楼:学的是叛送

水浒:学的是造反

【注释】①皈依:原指佛教徒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其他宗教组织。

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师生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一)(二)活动中选择使用

(一)阅读《空城计》片段,回答问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0字)

2.从选段内容看,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危急情势,下面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

A.敌我力量悬殊。

B.敌军来势凶猛,没有任何准备。

C.身边别无大将,众官“失色”。

D.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3.选段展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

4.如果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成功吗?联系整本书故事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刘玄德携民渡江》片段,回答问题。

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却说玄德拥着百姓,缓缓而行。孔明曰:“追兵不久即至。可遣云长往江夏求救于公子刘琦。教他速起兵乘船会于江陵。”玄德从之,即修书令云长同孙乾领五百军往江夏求救;令张飞断后;赵云保护老小;其余俱管顾百姓而行。每日只走十余里便歇。

1.给上述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2.文中众将与刘玄德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3.对于选文所叙故事,鲁迅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一说。结合整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下列故事与刘备有关的是( )。

A.千里走单骑 B.温酒斩华雄

C.挥泪斩马谡 D.煮酒论英雄

5.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41回,请补全原回目。

刘玄德携民渡江,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