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祝福》原文优秀解析

日期:2022-05-25

这是《祝福》原文优秀解析,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②按照丹纳的理论,在冥冥之中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便是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祥林嫂到底是反抗还是顺从?我们不妨从几处细节入手,探寻祥林嫂的悲剧之源,追寻《祝福》深刻而独特的主旨。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的寡妇身份在他看来是一个“不祥”之人,四婶之所以能够留下祥林嫂来“试工”,不仅在于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更因为“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作者再次强调祥林嫂是“顺着眼”,这绝非偶然。祥林嫂两次到鲁镇都是“顺着眼”,突出了她“安分耐劳”的性格,符合那个时代下层妇女的规范要求,这也是鲁四老爷默许四婶留下她的深层原因。她处处受盘剥,遭压榨,使苦力为婆家挣钱,又“卖身”为小叔子婚姻垫资,还为“那两个死鬼的男人”捐“给千人踏,万人跨”的天价门槛,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得一分一厘的生活福利,的确很“安分”。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里用“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劳作艰辛和祥林嫂“满足”“有了笑影”构成反差,揭示人物精神层面的悲哀: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实际上是一种保全名节的出逃,她要用身体的劳累换得精神上的片刻安宁。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它和“童养媳”一样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其间民谣云:“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歌谣唱出了等郎媳的尴尬和心酸。这种非人性的生理与心理的痛苦被封闭起来,使得祥林嫂“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只能用无尽的劳作为自己透一口气。祥林嫂只是暂时摆脱了再嫁的精神压力“做稳了奴隶”,并没有改变奴隶的地位。

  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从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鲁迅的弟弟周建人所写的《绍兴的结婚风俗》一文可以得知:抢亲的风俗,在绍兴很盛,多在贫苦人家。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甚至也有卖的权利,而娘家亦没有争执的事,因此寡妇就成了最为不幸的弱者。在鲁迅的笔下,这些弱者就是《风波》中被七斤嫂辱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③八一嫂,是《明天》里凄苦无助、饱受凌辱的寡妇单四嫂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处在像染缸一样的文化习俗中,众人的心灵不自觉地受到礼教的熏染,这种熏染不仅是卫老婆子一个人的观点,而且是众生遵循的“女子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礼教信条。“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由此可见,祥林嫂这么激烈地反抗再婚,不是贺老六的问题,也非留恋自由的生活,更不是抗议夫家卖掉她,只是为了“守节”。“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此后皇帝换过了几家,守节思想倒反发达。皇帝愈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到了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看见唐人文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话,也不免勃然大怒道,‘这是什么事!你竟不为尊者讳,这还了得!’假使这唐人还活着,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风俗’了。”④寡妇应当守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一种灾难。祥林嫂为保卫自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头撞香炉的一幕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儒教妇女观对其毒害之深。宁死不事二夫,祥林嫂正是封建礼教的信徒。

  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鲁迅在这里运用了“喜悲反差”的方法来揭示祥林嫂的“好运”,这种“好运”是贺老六的力气逼迫出来的,不是祥林嫂心甘情愿的,虽然不排除祥林嫂感到生米已成熟饭,只好安心在贺家的可能,但绝不等于她在情感上自愿认同贺家。如果允许祥林嫂自由选择,她一定宁肯选择在鲁四老爷家当一辈子女佣,也不会选择嫁给贺老六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寡妇失节的名声是祥林嫂不能承受之重,无论多么“好运”的一个结局,只能是一种无奈。祥林嫂心中再嫁的阴影和屈辱是消除不了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反复祈求做稳奴隶。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祥林嫂自我感到没有参与祭祀的资格“讪讪的缩了手”,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由此我们窥探出祥林嫂内心对礼教的认同:再嫁是不节的,无权参与祭祀;捐了门槛就是赎了罪,从此可以摆脱厄运、歧视,换来了有尊严的生活。无论是被卖贺家,还是丧夫失子等痛苦都没有导致祥林嫂精神与生命力的真正崩溃。真正导致她精神崩溃的是她捐了门槛,幻想获得了拿祭品的权利,却得到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断喝。经过这么一击,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打垮祥林嫂,都没有让她失去生活的信心,可为什么不让她参加祝福,她就一下子精神崩溃了呢?这只能说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已经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信条。所以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还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感到满足。可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家因她再嫁,而且又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严重受到旧礼教毒害的她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于是精神彻底崩溃。

  鲁迅在《灯下漫笔》里深刻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她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顺从礼教的奴隶。但事与愿违,封建宗法制度的夫权不许祥林嫂改嫁;族权否定了夫权,卖掉了祥林嫂;神权又否定了族权,认为她“不贞”,捐了门槛也没有获得参与“祝福”的权利。这一重又一重相互排斥的怪诞理论,轮番对一个贫苦妇人滥施淫威,祥林嫂虽然处处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但还是被剥夺了做人的基本权利,死后还要荒谬地丧失做一个平安鬼的希望。

  小说中描写了前有撞香案、后有捐门槛两处细节,这两处是密切关联的,捐门槛是为了完成撞香案未能完成的任务:殉节不成,所以赎罪。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绝非要使其成为反封建人物,相反,是要写出她既受吃人的礼教和神权的迫害,偏又麻木地顺从这吃人的封建礼教而未能摆脱奴隶命运。对鲁镇政权来说,她驯服、勤劳、能干,无须以孔孟之道教化就甘于其奴隶地位,不存在颠覆政权的问题;对于封建族权而言,她尽管有逃婚的举动,但其意图只是为了守节,遵从正统的贞洁观念,而且最终还是屈从族权的淫威,也不可能对它构成现实的威胁;而对于夫权,她的再醮不但未受到贺老六的责难,反倒因此“交了好运”。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虽然处处极力顺从,无所反抗,无力反抗,但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鄙视,被愚弄,被践踏,而最终被成为那个社会“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以说,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⑤“妇者,服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家有三尺男,妇女不上前”“女长十二三,不离娘裙边”,从最高统治者到下层的普通民众,从经典著作到街巷俚语,都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也就是这些陈腐的观念构成了旧中国这个令人窒息的险恶环境。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中,鲁迅说:“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现在压迫女子,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⑥在《寡妇主义》一文中,又对此做了特别强调,指出“虽然是中国,自然也有一些解放之机,虽然是中国妇女,自然也有一些自立的倾向,所可怕的是幸自立之后,又转来凌虐还未自立的人,正如童养媳一做婆婆,也就像她的恶姑一样毒辣。”⑦祥林嫂的悲剧,是从思想信仰到风俗制度整体的悲剧。《祝福》中没有一个直接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但到处是陷阱,到处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鲁镇是“安排人肉的筵席的厨房”。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⑧。

  在鲁迅看来,人的生命的无端丧失是最大的悲剧,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小妹,《药》中的华小栓,还有《明天》中“长大了也要像爹一样卖馄饨”的宝儿。通过《祝福》,鲁迅要让读者认识到旧道德的虚伪、冷酷和陈腐,要唤醒被禁锢在封建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铁屋子中的快要被闷死而又“几乎无事”的人们,他以一个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敏感力和一个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痛斥国人的麻木:“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⑨在封建文化的浸淫下,所有的人都难以脱离这个“染缸”而自我清白,立身、行事、说话都不自觉地带有封建思想的毒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