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声声慢》课题教案

日期:2022-05-26

这是《声声慢》课题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词,注意节奏的舒缓程度;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借景抒情的方式与叠词的妙用。

  学习重点

  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借景抒情的方式与叠词的妙用

  学习难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方式与叠词的妙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感悟与改进

  一、 导入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传达的是词人的相思之愁。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熏陶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她与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徽宗、钦宗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流落江南,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六、《一剪梅》比较鉴赏

  《一剪梅》

  《声声慢》

  秋

  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是凉秋。

  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是冷秋。

  独

  “独上兰舟”,仍有着闲情逸致。

  独自“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因苦捱时间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

  雁是“回”,与“去”相对,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

  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绝望了。

  花

  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没有生活意趣。

  愁

  闲愁,相思的幽怨

  凄苦心绪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三、朗读《声声慢》

  1.找出词中一个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词?

  找出词中还有哪些能够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反映了她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这般的寻觅不仅没找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减轻词人内心的伤痛,反而让她在这冷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来。

  “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反映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这七组叠字的使用虽后有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使用叠字,一方面可使词作读来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也使词人的悲凄感情进一步增强。

  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2.带着这份愁绪再次朗读全词。

  四、意象品味

  1、词中除了直接抒发作者情感,还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作者情感?

  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讨论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上有何代表意义。

  A、酒——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之所以说是淡酒,则更突出了词人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B、雁——孤独之愁、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鸿雁每年秋季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引起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卢照邻《昭君怨》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此时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雁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

  鸿雁有群飞的习性,诗人常借离群之雁表达孤寂幽独的情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

  古代有雁足传书的典故,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C、梧桐细雨——凄苦愁思

  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意,常与“细雨”连用,抒发凄楚悲凉之情。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D、秋风——悲凉

  “风”意象可显示季节特征,不同的风给人不同的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秋风”常给人悲凉的感受。

  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蝶恋花》

  惟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

  E、黄花——惨淡憔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残英满地,自己因忧伤而憔悴,如菊花枯萎凋谢,有谁能有心情去摘花呢?表现了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境况。

  五、小结

  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苦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也不再铺垫、渲染或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具神韵。

  作业设计

  《一剪梅》比较鉴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